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省发生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据预测,云南大部分地区自3月16日至4月15日间,仍将持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灾害情形。更严峻的是,3至4月本就是云南的季节性干旱期,全省平均降水量分别仅为30mm和46mm。本月截至16日,除昭通地区出现小雨天气外,其它地区滴雨未见,气象条件也不利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云南干旱区土壤含水率也逐步下降,除昆明站在2009年12月上中旬有所反弹外,其他站点基本上呈明显的单边下降趋势。其中楚雄站下降最明显,10CM土层2009年12月上旬即降到50%以下,近期更降到20%以下。20CM土层1月中旬也下降到50%以下,近期在40%以下,土壤处于严重缺墒状况。
云南省气候中心预测,该省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将在5月下旬前后相继开始,年降水总量为正常略多,但雨季也会较往年稍早些结束,大约持续到10月中旬前后。但在雨季开始前,初夏干旱会比较明显,云南将形成秋、冬、春和初夏连旱的局面。
据气象专家分析,延续的春旱和初夏旱将严重影响大春作物的育秧和播种,同时致使蓄水设施无水源补充,加上去年蓄水不足,云南省所面临干旱的后续形势将更加严峻,损失难以估计。
随着云南旱情的持续加剧,最近坊间流传着“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说法。云南省气候中心专家对此分析解释说:“1997年云南省受旱面积98.13万公顷,同年洪涝面积57.93万公顷,这一年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都可谓严重。但是2005年该省的干旱面积达到200万公顷,洪涝面积却只有25.12公顷。”形成旱灾或洪涝灾害的大气环流是不一样的,大气环流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不一定会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但也有可能出现极端的变化。“大旱和大涝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因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