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农林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大力发展“粮油高产创建项目” 贵州十年实现了粮食自给--中图社
2011-03-22

  本报讯 近年来,贵州省在将“粮食[LiangShi]增产[ZengChan]工程”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同时,大力发展“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稳定粮食[LiangShi]生产,帮助农民增产[ZengChan]增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保障了本省的粮食[LiangShi]供给,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自豪地对记者说:“10年来,贵州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项目的实施,保证了省内的粮食[LiangShi]自给,成为贵州农业发展最为光彩的一笔。”

  如何发展粮食[LiangShi]生产、保障供给?贵州省农委副主任吴承斌回答得非常干脆:粮食[LiangShi]高产创建,集中力量、集约资源、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带动了全省粮食[LiangShi]大面积平衡增产[ZengChan],当记头功。

  近10年来,贵州省通过多种措施狠抓粮食[LiangShi]生产安全,自1999年以来,贵州初步实现农村人口粮食[LiangShi]自给,从2004年开始,贵州省探索实施“粮食[LiangShi]增产[ZengChan]工程”,并逐渐向贫困地区倾斜,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产[ZengChan]增收。

  2010年贵州省在全省9个市(州、地)84个县投入5000万元,实施“粮食[LiangShi]增产[ZengChan]工程”,实际完成面积1039.08万亩,与项目实施前三年相比,总计增产[ZengChan]粮食[LiangShi]63.4万吨,为大灾之年全省粮食[LiangShi]增产[ZengChan]基本稳定做出突出贡献。其中贫困地区增产[ZengChan]粮食[LiangShi]44.59万吨,人均增产[ZengChan]水稻38.47公斤、玉米40.15公斤。

  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高了贫困乡镇粮食[LiangShi]的科技水平,增强了农户科技意识,起到了“造血”的示范作用,为贫困地区粮食[LiangShi]增产[ZengChan]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为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贵州省还在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积极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广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节本增效技术、水稻旱育稀植等技术;重点推广适于贵州生态条件的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抗品种,促进品种优质高产化、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边远贫困山区延伸。

  据了解,2010年贵州省财政和各示范点累计投入2800多万元,建立107个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万亩连片示范区),在去年年初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高产创建示范区仍实现了单产、效益、生产能力三个提高。经专家测定,高产创建项目共计增产[ZengChan]粮食[LiangShi]15.37万吨,增产[ZengChan]油菜1.57万吨。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项目县2010年水稻、玉米、大豆单产和总产提高。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以提升粮食[LiangShi]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粮食[LiangShi]生产土地产出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水源供给能力、配套服务能力和加工增值能力等“五个能力”。

     相关链接
    ·全力做好备春耕工作 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中
    ·江西遂川:“红色信贷”构建农村党员创业“
    ·山东章丘市高端农业推动农民收入破万--中图
    ·广汉市抓好大春生产技术培训 促进水稻生产
    ·青海省乐都县抗旱春播工作有序进行--中图网
    ·三改一创建:江苏再挖粮食增产潜力 旱粮改
    ·农垦总局全面启动大面积造林 高标准绿化--
    ·大力发展“粮油高产创建项目” 贵州十年实
    ·辽宁粮食瞄准五个突破--中图社
    ·西藏: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