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上半年车市盘点 逆市增长的销售成绩单
2009-05-07

  综观国内车市上半年销售成绩单,一汽系成为最大的赢家:一汽大众力压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成为半程销量冠军;一汽丰田销量增长很快,占据了排行榜第四的位置,并成为日系车企中的销量冠军;一汽奔腾终于挺直了腰杆,月销量稳定在4000台左右,成为中国自主品牌在B级车市场中的领军企业;但更不应忽视的则是一汽马自达,其在竞争激烈的B级车市场,取得了同比45%的增幅,并成为少数几家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车企之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汽马自达无疑是中国车市中最为值得研究的一家车企!马自达6进入中国超过5年,按照一般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宿命来看,其销量原本应该呈现逐渐下降态势;但来自乘用车联席会的数据显示很清晰的表明,马6却愈战愈勇:今年上半年,马自达6销量34635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在B级车市场,马自达6的增长幅度最大;在B级车市场上,马6上半年的销量业绩排第四,次于雅阁、凯美瑞和领域,成为B级车消费者的首选车型之一。一汽马自达的逆市增长对处于车市低迷期的各大车企来说都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探究是什么原因成就了马自达6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已趋于成熟:单靠产品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车市的复杂多变对企业的营销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汽马自达无疑就是中国汽车业的营销大师,在产品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一汽马自达依靠强大的市场营销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并成为中国车市中最具战斗力的企业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且不提一汽马自达前两年打造出的“操控王者”、“2.0L黄金排量”等概念,单说其今年全新推出的“守B攻A”策略,就一举稳定马自达6在B级车里的市场地位,同时高举高打,对卡罗拉、思域等A级车形成了打压之势,扩张了马自达6的市场容量。按照通常预算买A级车的消费者,很难想到去购买B级车,因为这是两个级别的车型,在价格和档次上相差比较多,但这只是人们的常规而且想当然的理解。而马6则彻底突破了这种思维定式,利用一个巧妙的公式A 1=B(也就是A级车加1万元,就可以升级为B级车),形象地打破了A级车和B级车的消费心理界限。在这个精准的营销手段作用下,马自达6的销量得以再次提升。

tujian.org

  与高明的市场营销策略对应的是,一汽马自达向来都是诚心对待消费者的。在B级车市场,在几年前很多厂商大力宣传2.4L排量最佳的时候,一汽马自达便有理有据地提出2.0L才是真正的黄金排量,实践证明B级车市场上2.0车型销量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动力相差不多,装备完全一样,但更省油,同时更实惠的B级车2.0车型。而在此时,马6的2.0车型已经完全占据了市场主动。如果以2.0销量衡量,马6的2.0车型在所有B级车2.0车型里销量排前三强。“马自达6,20万以内最理想车型”,又是一汽马自达推出的一句大实话,虽然很直白,但却显而易懂,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也正是由于一汽马自达的坦诚相待,才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随着年底新一代马6的入市,两代马6将联袂夹击B级车市场,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年底10款价格探底车型导购
    ·北京车展明年4月国展中心新馆举行
    ·热点事件:交强险“变脸”谁喜谁忧?
    ·新奥迪A4明年底国产 Q5 09年实现国产
    ·品牌二手车将成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主流
    ·速腾1.8T舒适型将上市 售16.98-18.58万
    ·双环汽车又陷抄袭门?
    ·中国汽车出口需尊重NCAP规则的碰撞测试
    ·三菱两厢掀背车与骊威同级 08年东南投产
    ·东风朝柴生产经Navistar授权的柴油发动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