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RiBen]地震后,许多人预期日系企业[QiYe]的异地化生产会进一步加速,但是日系企业[QiYe]的自我复苏和振兴能力不可小觑,更重要的是,国内日系合资生产的基本格局很难因为地震而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
和中国[ZhongGuo]市场不断上升相比,日本[RiBen]国内市场受经济不振的影响,一直处于比较保守和饱和的状态。而今天的中国[ZhongGuo]就像当年的美国一样,成为包括日系车在内众多汽车巨头争夺之地。因此无论是不是发生地震,从零部件到整车的日资企业[QiYe]都把中国[ZhongGuo]看成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之一。但是不能因此认为日本[RiBen]企业[QiYe]就会把核心关键的技术统统移到中国[ZhongGuo]。毕竟实体工厂,是当地民众就业和政府税收所在,也是企业[QiYe]之本。至于无形的技术版权、商业设计乃至核心隐性知识就更是日方最宝贵的资产,非地震所能夺走。
所以说,如果以为日本[RiBen]企业[QiYe]会将更多的家当搬到中国[ZhongGuo],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做法。不错,日系车处于竞争需要,会继续在靠近市场的地方设厂,会雇佣廉价的劳动力,还会使用廉价的环境土地资源。但绝对不会出于规避地震考虑,把产业链条都移到日本[RiBen]以外的地方,以至于国内空心化。最有价值的高端部分,总是保留在自己的国家,放在企业[QiYe]的总部,成为技术的金字塔尖。可以输出和复制的东西,既可以放在中国[ZhongGuo],也同样可以放在印度、巴西、俄罗斯,那里成本低,哪里市场大,就去哪里,和躲避地震无关。
过去五年,日本[RiBen]主要车企的海外产量比重显著增加,而日本[RiBen]本土产量占比相应减少,无论有没有地震,这都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对华本土化是日系企业[QiYe]、德系企业[QiYe]面向中国[ZhongGuo]的出路,这包括了增加生产基地、有针对性的引入国外车型、设立研发中心、开创自主品牌、吸收本土企业[QiYe]的成功经验。
当然,地震不可避免会引起日系企业[QiYe]的重新布局,比如零部件的中国[ZhongGuo]国产化率可能进一步提高,这样既是降低成本的需要,也是分散风险的结果。同时,日本[RiBen]新建工厂可能逐步转型为技术含量更高的新能源车型,继续压缩经济车的产量。另外,日本[RiBen]大规模的汽车损毁,也会引发日本[RiBen]国内汽车需求的新一轮热潮,同样能刺激日本[RiBen]汽车生产的加速恢复,车型加快更新换代。
总之,越是全球化布局的企业[QiYe],其恢复元气的能力就越强,加上有日本[RiBen]财团的强大根基保证,价格与品牌高度稳定,大品牌的复苏能力要强于小众品牌。至于整体而言,日系车的挫折估计还没有2008年的美国汽车业那么艰难。我们与其守株待兔希望日系车投奔中国[ZhongGuo],不如好好学习他们重新振兴的精神和战略吧。(执笔: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