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车险潜规则:“高保低赔”条款获取巨额利润--中图网
2011-03-28

  虽然按照新车价的19万元购买保险,但无论是撞坏还是丢失,最多只能获得10万元的赔偿。昨天的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目前大多数经营车辆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实行的都是这种“高保低赔”的规则。

  北京车主高先生8年前买了一辆轿车。随着使用年限不断增长,高先生越来越觉得保险不对劲——到了2010年,他的车损险保险金额被定为19.1万元,而盗抢险保险金额仅为10万多元。也就是说按这份合同,虽然都是足额投保,但是这辆车如果被撞坏了最多能获赔19万元,如果被偷了就只能获赔10万元。事实真是这样吗?

  记者仔细翻阅了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提供的合同。合同中明确写明保险金额可以从三种方式中确定,其中第一种就是按投保时被保险机动车的新车购置价确定。

  保险合同在赔偿处理条款[TiaoKuan]中写明,按新车购置价投保的机动车发生全车损失时,计算赔偿不得超过车辆的实际价值。车辆的实际价值按新车购置价每月折旧0.6%计算。发生部分损失时,按实际修复费用计算赔偿,但也不得超过事故发生时车辆的实际价值。这意味着高先生的车无论是撞坏还是丢失,最多只能获得10万元的赔偿。而多出来的这9万元的保费,实际上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是不可能承担这部分责任的。

  一怒之下,高先生起诉了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法院判决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退回多收的保费。但高先生的高兴劲儿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在选择了另外一家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投保时,这家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同样是要求他按照新车购置价来投保。

  这次打官司的经历让高先生明白了,“高保低赔”违法事实非常清楚,所以法院把这一案件列为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诉讼费用仅为25元,而且只要有消费者起诉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要求追回被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多收的保费,无一例外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记者调查发现,所有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都在执行旧车按新车价值核定保险金额,但在发生事故后却按车辆实际价值理赔的条款[TiaoKuan]。那么这整齐划一的行为是谁统一的呢?

  保险业内人士,保险基本条款[TiaoKuan]都是保监会颁布的。在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了保监会批复保险基本条款[TiaoKuan]的文件。在批复文件后还附有基本条款[TiaoKuan]样本,这些基本条款[TiaoKuan]的原则与各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的格式合同条款[TiaoKuan]完全一致。

  调查中记者注意到一个问题,一旦投保车辆出现损失,尤其是损失比较严重的时候,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就会拿出《保险法》中保险金额不得大于保险标的物实际价值的条款[TiaoKuan],主动承认“高保低赔”的车损险合同部分无效,也就是说,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对于“高保低赔”条款[TiaoKuan]的不合理性是心知肚明的。但是现实情况是,所有的保险公司[BaoXianGongSi]都在执行着这样一条他们明知不合理的条款[TiaoKuan],并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相关链接
    ·保时捷发行70亿美元股票 原股东享优惠--中
    ·业内人士测算:北京二手车营销人才缺口超万
    ·部分进口台福-小霸王汽车被召回 大陆涉及2
    ·广汽本田成功导入“喜悦安驾店”体制--中图
    ·山东大货车凌晨撞进路边民房--中国图鉴
    ·山东昌乐男子无证驾车致一死一伤--中图社
    ·山东标致车大街掉头“别翻”宝来--中图社
    ·青岛锦湖轮胎都说“俺是南京的”--中图社
    ·青兰高速东岗段9车连撞--中图社
    ·零部件短缺 本田和马自达停止接受美客户订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