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时评:别总是让公车改革者担骂名--中国图鉴
2011-06-20

  山东省有关部门日前向24家省直单位免费发放100辆公务自行车,要求这些单位的公务人员在市区3公里范围内执行公务活动时,原则上使用公务自行车出行,同时禁止公务自行车私用(6月19日《新京报》)。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因事涉公车改革,这条新闻在网上引起很大关注,网友留言和相关评论大多认为此举华而不实,其中不乏讥讽、谩骂之辞。这似乎印证了杭州市委副书记、杭州车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叶明说过的一句话:公车改革是自讨苦吃,往往吃力不讨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我有两个疑问:其一,此前有人在评论公车改革时提出:公务人员外出公干非得乘公务车吗?乘公交车、自行车难道不行吗?现在,山东省有关部门从善如流,却又为何遭到质疑和批评?其二,中国每年公车消费数千亿元,公车改革步履维艰,每每有地方推进公车改革,总会遭到舆论的激烈批评,那么,难道改革比不改革更应该挨骂? copyright dedecms

  就公务自行车而言,哪怕在实际执行中打了折扣,哪怕使用率不高,但这对于减少公车经费开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缓解交通拥挤也是有正面作用的。更重要的是,它利于培养公务人员的节约意识,于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出门公干必用公车的习惯。无论如何,公务自行车有总比没有好,这个“基本点”不该被否定。鉴于公车改革之艰难,我有一个比较务实的观点:只要公车改革不是以“权力自肥”为目的,那改总比不改要好;公车改革要“治本”,但如果某项措施能“治标”,也同样是改比不改好。 内容来自dedecms

  对于公车改革,很多人总是持有这样的观点:要通过制度建设约束权力。这看上去是高标准、严要求,但之于现实国情,又未免失之高蹈和虚泛。没有任何单一制度可以约束权力,约束权力要靠很多个具体措施形成合力。像公务自行车这样的单个措施虽然不完美,但没有这样的一个个具体措施,约束权力的制度就永远不可能建立。 本文来自织梦

  而舆论对于公车改革的苛责,后果就是“枪打出头鸟”,谁搞公车改革谁就挨骂。而那些不搞公车改革的反倒无事一身轻,继续享受公车消费的盛宴。如果公车改革遭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又无法赢得舆论的支持,两边受气,那么就没有哪个地方愿做“出头鸟”,“改不如不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会普遍成为“理智”选择,每年数千亿元的公车消费依然如故——难道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copyright dedecms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公车改革更是如此。对于那些真诚但并不完善的改革,社会舆论不妨多些宽容、理解和鼓励,而不应一味地求全责备,更不能让改革者总是承担骂名。

 相关链接
·力帆伊拉克工厂启动 今年海外出口目标5万辆--中图网
·新能源车补贴试行一年 政府雷声大用户雨点小--图鉴中
·福建戴姆勒或引进奔驰ML 2012年或国产--中图网
·奇瑞E5下月6日上市 已正式接受预订--中国图鉴
·奔驰安全概念车 欲打造“零事故”驾驶--中图网
·警惕钓鱼网站 网购车险三招避陷阱--图鉴中国
·雷诺中国总裁:小众品牌也要在中国提前“卡位”--中图
·绵阳上演“老牛拉车”记 警方介入处理(图)--中国图鉴
·米其林全新博物馆 旧厂址上的轮胎梦想--中国图鉴
·庞大双龙欲复制斯巴鲁模式 科兰多为主打车型--中图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