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有关部门日前向24家省直单位免费发放100辆公务自行车,要求这些单位的公务人员在市区3公里范围内执行公务活动时,原则上使用公务自行车出行,同时禁止公务自行车私用(6月19日《新京报》)。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因事涉公车改革,这条新闻在网上引起很大关注,网友留言和相关评论大多认为此举华而不实,其中不乏讥讽、谩骂之辞。这似乎印证了杭州市委副书记、杭州车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叶明说过的一句话:公车改革是自讨苦吃,往往吃力不讨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我有两个疑问:其一,此前有人在评论公车改革时提出:公务人员外出公干非得乘公务车吗?乘公交车、自行车难道不行吗?现在,山东省有关部门从善如流,却又为何遭到质疑和批评?其二,中国每年公车消费数千亿元,公车改革步履维艰,每每有地方推进公车改革,总会遭到舆论的激烈批评,那么,难道改革比不改革更应该挨骂? copyright dedecms
就公务自行车而言,哪怕在实际执行中打了折扣,哪怕使用率不高,但这对于减少公车经费开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缓解交通拥挤也是有正面作用的。更重要的是,它利于培养公务人员的节约意识,于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出门公干必用公车的习惯。无论如何,公务自行车有总比没有好,这个“基本点”不该被否定。鉴于公车改革之艰难,我有一个比较务实的观点:只要公车改革不是以“权力自肥”为目的,那改总比不改要好;公车改革要“治本”,但如果某项措施能“治标”,也同样是改比不改好。 内容来自dedecms
对于公车改革,很多人总是持有这样的观点:要通过制度建设约束权力。这看上去是高标准、严要求,但之于现实国情,又未免失之高蹈和虚泛。没有任何单一制度可以约束权力,约束权力要靠很多个具体措施形成合力。像公务自行车这样的单个措施虽然不完美,但没有这样的一个个具体措施,约束权力的制度就永远不可能建立。 本文来自织梦
而舆论对于公车改革的苛责,后果就是“枪打出头鸟”,谁搞公车改革谁就挨骂。而那些不搞公车改革的反倒无事一身轻,继续享受公车消费的盛宴。如果公车改革遭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又无法赢得舆论的支持,两边受气,那么就没有哪个地方愿做“出头鸟”,“改不如不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会普遍成为“理智”选择,每年数千亿元的公车消费依然如故——难道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copyright dedecms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公车改革更是如此。对于那些真诚但并不完善的改革,社会舆论不妨多些宽容、理解和鼓励,而不应一味地求全责备,更不能让改革者总是承担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