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汽车入世十年:量喜质忧 未来十年加强国际化--图鉴中国
2011-07-11

汽车入世十年:量喜质忧 未来十年加强国际化--图鉴中国
dedecms.com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参与度加深,地位得到加强,虽然劳动成本的优势有所削弱,但大国市场产业规模和配套能力的优势更加凸显,应继续坚持“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通过体制、战略和政策的主动调整,努力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本文来自织梦


  盘点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业收获了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中国加入WTO十年来,汽车产业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是开放逐步确立了大国竞争优势。”

dedecms.com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机构日前出版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1)》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由十年前的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并处于高度保护的状态,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并开始踏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本文来自织梦


   “量”已赶超

内容来自dedecms


  加入WTO十年来,汽车领域的开放程度逐年提高。2001年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第一次在法律性的文件中明确提出。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汽车使用环境,培育健康的汽车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汽车私人消费。与之相配套,相关主管部门也纷纷出台措施,汽车消费环境得以改善。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通过扩内需和调整结构两方面规划目标的推进,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随着汽车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跨国汽车公司通过合资先后进入中国,合资合作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由于对外资进入的政策放宽,引进合资的主体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向由市场需求主导,这一重要变化吸引了更多跨国公司的进入,引进产品加快了升级速度。2002-2009年,在我国签约成立的汽车合资企业为229家(其中整车企业42家,零部件企业126家,其它相关企业61家);2002年,我国汽车市场中轿车产品品种不到40种,而到2010年则达到了180多种。在这一过程中,外商对合资企业开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渐采取务实的态度,对于中方开发的产品,不再强调对技术和产品的控制权,这在中外双方的商用车领域的合作中尤为突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汽车产业爆发式的增长,对民营资本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纷纷通过入股或协议收购许可证等方式进入汽车行业,先后有福田、比亚迪、华普、长城、华泰、众泰、青年等30多家民营企业进入整车制造领域,目前,民营汽车企业的经营领域涵盖了轿车、客车、皮卡、SUV、重型车、改装车等各个产品领域,并且正在发展壮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优化了所有制和产业组织结构;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的进入,使我国汽车产业多种所有制并存、混合所有制为主导形式的格局初步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此前相对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激发了市场活力,同时也导致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汽车标准、法规的国际化影响因素加重,重要领域的技术标准加速提升。而政策和规划的引导作用,使得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copyright dedecms

 相关链接
·万人自驾游《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纪录诞生--中图网
·界定和培育汽车自主品牌虽难亦当为--中国图鉴
·东风雪铁龙东北区域:沈阳的销售有2倍上升空间--中图
·电动车废旧电池回收混乱 监管空白亟待整治--图鉴中国
·中国成汽车最大消费市场 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中图网
·车市阴转多云 下半年还有6大利好--中国图鉴
·新车价格服务 三管齐下中高级车“擎”动车市--图鉴中
·美国采用新式车辆燃油经济性标识--图鉴中国
·几百名大中学生被中介骗到比亚迪打工遭拒--中图网
·东风日产挺进四五线市场 快速渗入“末梢”市场--中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