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倍的增长 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保有量从757.68万辆飙升到3100万辆,人均拥有量翻了三倍,超过一半的
让人民买得起车 1919年的美国,你想买一辆汽车需要付出多少钱呢?答案或许出乎意料,只要300-400美元!要知道,在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1919-1929年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为620-680美元。
新来的挑战 者雪佛兰在1914年推出了定价490美元的490型车,直指风头正劲的福特T型车。当然,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美国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就像画面中这辆490一样,那个跟马车轮子相似的钢木混合结构的轮毂在行驶中断裂,引起了路人的围观并拍照留念。
这是一个非常穿越的话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将一些历史的碎片拼接到一起时发现,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30年代的德国、5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韩国的汽车社会与当今的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汽车产量飙升、新品牌层出不穷、汽车工业分工日趋细致、生产成本下降、产品价格水分受到挤压,甚至连人均拥有量都非常近似。
当然,这仅是一种趋势上的相似。在跨越100多年的五个完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当然不能严格地去对比这五种汽车社会的形态。美国是一个原生的汽车社会,从零开始,逐渐长成;德国是汽车的诞生地,但发展的历程却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而充满了波折;日本和韩国是当代汽车工业中后来者居上、完成超车的范例;而中国则更像直接被嫁接到了车轮上,没有经过中间的成长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更为特别的汽车社会形态。然而,对比发现,这五个不同的汽车社会形态的确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经历了一个爆发性增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塑造汽车社会形态的重要节点。
美、德、日、韩的汽车社会路径不能跟今天的中国画上等号,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他们当年爆发性增长的过程中看到一些中国今天或者未来的方向。我们正在经历的,别人已经历过,而我们不曾经历的,别人也经历过。坐在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的皇冠上,骄傲自大显然不是一个正确的心态。
中国汽车社会将会经历什么?将会何去何从?穿越历史,或许会碰撞出新的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