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小型车似乎就像是不存在了一样,尤其是合资品牌小型车,除了有新Polo和爱唯欧上市之外,就再也没看到什么新车,仿佛这个级别被遗忘了一般。
从7月份的销量来看,合资品牌小型车中只有Polo销量破万,嘉年华的销量稳定在月均5000辆上下,晶锐和雨燕没有出现明显的下滑就算是不错了,其他车型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曾经叱咤风云的本田飞度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与老飞度羡煞人的7000多辆的销量相比,如今1000辆出头的销量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当然,这与本田在中国的战略调整有一定关系,但整体上合资小型车市场的溃败才是根本。这种局面下,马自达2、雅力士、威驰、207、C2、马驰等纷纷陷入沉寂。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小型车市场的萎缩?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高端精品小型车本来就是一个尴尬的细分市场。这部分消费者往往对价格敏感度极高,但这些小型车往往又处在同级别的高位,因此一直就缺乏人气。
其次,小型车市场原有格局被一些跨级别的车型打乱了,类似雪佛兰爱唯欧、现代瑞纳、起亚K2这类产品,虽然定义为小型车,价格区间也在7万-11万元之间,但它们提供了比传统小型车更大的车身和跨级别的车内空间,这类产品成为该市场最大的亮点,瑞纳超过万辆的销量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中国市场“一家一车”的用车模式也导致了无论是首次购车,还是二次购车的消费者都不愿意选择的局面,无论空间、功能性还是面子上,小型车都不能充分满足这两个主要群体的需求。
第四,合资厂商对于小型车的投入偏低,这类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而价格却不能定得很高,从而导致了小型车利润率太低,加上来自自主品牌向上的挤压,合资厂商和经销商都不愿意在小型车上投入更多资源。
由此可见,挽救小型车的唯一方式,就是改变现有产品结构,打造中国特色的“小型车”。传统意义上的精品小型车市场容量有限,Polo、嘉年华、晶锐和雨燕这些在细分市场强势的产品也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而将小型车市场进一步做大的希望在于向上、向下延伸产品线。
将传统小型车定位向上延伸,提供设计更大气、空间更宽裕、满足更广泛用车需求的“小型车+”是路径之一。雪佛兰爱唯欧、现代瑞纳、起亚K2、日产骊威等都是代表车型。这个介于“小型车(A0级)”和“紧凑型车(A级)”之间的市场,必将成为未来小型车的主力。此外将产品线向下延伸,也完全走得通,类似雪佛兰新赛欧的产品也的确在开拓一个高端微型车的先河。在这其中,自主品牌也并非没有生存空间,中端和低端市场仍然是他们的主导。
所以说,不管对于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来说,小型车并非死去的市场,它仍然有潜力可挖。(崔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