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近日在天津召开。与去年“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单一聚焦产业发展的年度主题不同,本届论坛的年度主题是“汽车社会与产业未来”,视野更高更宽广,关注焦点已经跳出汽车产业,开始聚焦汽车社会这个大课题。
笔者认为,这一鲜明的信号表明中国汽车业已经意识到汽车社会的到来不可阻挡,而我国在迈入汽车社会的过程中各方都准备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辩证分析,和谐的汽车社会才能孕育健康的汽车产业;健康的汽车产业又会促进汽车社会的和谐。能不能在汽车社会的层面搞好“顶层设计”,关系到下一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兴衰。
狭义的汽车社会是个舶来概念。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表示,根据国外标准,每百户家庭拥有20辆车就达到了“汽车社会”的最低限度。笔者认为,其实汽车社会还有更广阔的含义。广义的汽车社会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在中国已经不像十几年前那样仅仅是人们的代步工具,人们认识汽车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产业视角。随着轿车大步伐驶入寻常百姓家,汽车社会有了自己的“社会分子基础”,其主体也已经由过去的公车转变为现在的私车,汽车的触角和影响力已经辐射到文化、法律、道德、环境、交通、家庭等各个社会领域。
特别是中央号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启发人们用全新的和谐视角观察中国的汽车社会。人们不难发现,我国汽车社会目前面临着能源、土地资源紧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等一系列尖锐的经济、社会矛盾。如何在能源、土地紧缺,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环境承受能力脆弱的中国建设一个和谐的汽车社会,成为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笔者分析本届论坛上各界嘉宾的发言发现,从能源、环境、道路等方面的承受力反思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速度、模式和方向的观点有很多。
例如,赵航认为,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8000万辆,接近国际上“汽车社会”的标准。但是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社区变迁、文化和传统习俗都产生了影响。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主任张国宝则表示,我国去年汽车产销18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每年因汽车增长而增加的石油消费达到3000万吨。能源压力正在制约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替代能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认为,我们必须看到汽车产业发展、保有量增长带来的能源、交通制约因素会进一步凸显。目前我国汽车用的汽柴油消费占全国汽柴油消费的65%左右,每年新增石油消费70%被新增汽车消耗。汽车尾气排放严重影响部分大城市的空气质量,部分大城市已经出了限制牌照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