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一大早,记者如约赶到北京西直门北大街一幢楼的第5层。正对楼梯口的墙上“周国泰院士工作室”赫然醒目。
一位身着笔挺军装的将军迎上前来握手,东北人,男中音,精神矍铄,快言快语。他,就是记者要交的科学家朋友,刚刚研发成功“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的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
“我和科技日报有缘。我还得过你们报评选的科技实业家金奖呢!科技日报是我们必订的报纸,科技部、科技日报,是我们的娘家。”几句见面的话,顿感一见如故。
稍坐片刻,周院士便亲自陪我们一起乘车直奔天津,在那里试驾以“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作为电源的电动汽车,探访建在天津的“周国泰院士实验室”。
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
天津军事交通学院,绿树掩映。
科研楼前停放着一排电动“家族”,有小轿车、有摩托车、有中巴车,车身上都有“高能镍碳超级电容车”的标识。
周院士让人打开小轿车的前机盖,只见一个黑色的“大方盒子”,接着又打开后备箱,又见一个黑色的“大扁盒子”。“这就是超级电容器。它的循环寿命在5万次以上,充上电从天津跑到北京,没有问题。”技术人员话里透着自信。
周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给他们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其奥秘在于采取了综合性能平衡设计思路,巧妙地将活性碳材料引入镍氢电池负极,即一个电极采用电极活性碳电极,而另一个电极采用电容电极材料或电池电极,实现了普通超级电容器与电池结合为一体,从而兼有一般超级电容器和蓄电池的优异性能。
技术人员还给我们上了一堂技术课,详细解读了“高能”和“超级”:它的体积和重量比容量是目前车用超级电容器的10倍,已接近锂离子动力电池比能量的三分之二。其标准检测寿命在5万次以上,实际使用充放电循环已达1.5万次,是蓄电池的25—100倍,且充电10分钟可达到其额定容量的95%以上,大电流放电能力强,能量转换效率高。同时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与环境适应性,使用温度范围可在-40℃至70℃,即便过充或短路也不会导致致命危险,安全可靠还实现了零排放。综合运营成本大大低于蓄电池,比锂离子电池降低80%以上。经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你们开开体验一下。”记者早已按捺不住,打火、起步、上路,提速、减速、刹车,行走在秋日的阳光下,听不到燃油发动机的轰鸣,没有了冒烟的尾气,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