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轻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小家电豆浆机行业:逐渐形成寡头垄断的行业发展局面
2010-05-12

 

小家电豆浆机行业:逐渐形成寡头垄断的行业发展局面
 

  “如此大手笔的宣传投入,说明豆浆机企业这两年真的赚到钱了!”2010年一开年,中央电视台最昂贵的黄金广告时段闪过多个豆浆机品牌的身影,一位业内人士对《电器》记者惊叹道。   2008年,受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影响,沉寂多年的豆浆机市场出现“井喷”。火爆的市场吸引了大批企业,其中既有苏泊尔、步步高这样的品牌企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家电企业。一时间,国内豆浆机行业快速膨胀,备受瞩目。甚至有言论称,继微波炉与电磁炉之后,小家电的下一个“金矿”非豆浆机莫属。据保守估计,整个行业在未来几年之内将达到5000万台的产能规模。

  然而,通过对豆浆机企业的采访,记者明显感到,在豆浆机市场风风火火了两年之后,行业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冷静思考,这一中国土生土长的行业该如何更好、更长远地发展下去。

  市场继续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据我了解,2009年中国豆浆机整体销量为2100多万台,同比增长超过50%。但2008年市场增速更为惊人,比2007年增长一倍多。”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益林一直在关注行业有关数据,“美的豆浆机2008年才正式推向市场,2009年销量就已经超过400万台,总销售额超过10亿元,同比增长100%。”

  记者注意到,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以来,国内豆浆机的销量一度迅速增加。但是从2008年11月开始,随着消费者对于奶制品信心的回归,豆浆机市场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放缓。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CMM)(下称中怡康)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豆浆机销量同比增长105.66%,销售额同比增长119.68%;2009年销量同比增长49.87%,销售额同比增长46.4%。此外,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年报也显示出这种增幅收窄的趋势。2008年九阳创下43.24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2.58%,其中净利润5.3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2.24%;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46.378亿元,同比增长7.27%。

  广东东菱凯琴集团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光胜介绍说:“2009年,东菱豆浆机的销量为40万台,比2008年翻了一番,但2008年同比增长幅度更大。”

  2009年3月才进入豆浆机领域的苏泊尔表现不俗。截至2009年10月,苏泊尔豆浆机销量已逾70万台,2009年全年市场销量约为100万台。数据显示,2009年豆浆机市场前五位品牌所占份额分别为:九阳73.52%、美的18.82%、欧南多(九阳股份子公司品牌)2.14%、苏泊尔1.21%、东菱0.72%。这五大品牌占整个市场销量的96.41%,显示出豆浆机市场品牌集中度很高。

  对于豆浆机市场未来的发展,九阳有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家庭豆浆机拥有率仅为3%,而其他小家电约为50%,这说明豆浆机市场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据分析,未来3年中国豆浆机市场复合增长率将不低于40%,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将为20%。

  从事小家电产品营销多年,现就职于联创电器的洪仕斌对未来豆浆机市场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未来豆浆机市场不一定会有特别大的增长,因为市场需求已经被牛奶“三聚氰胺事件”提前激发出来。“比如消毒柜,‘非典’时将几年的需求透支,很快就无人问津了。另外,豆浆机不是生活必需品,只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只能靠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需求增长。”不过,也有企业人士指出,豆浆机在三四级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有待拓展。该人士说:“豆浆机还是顾客认知较浅的产品,销售时需要引导。”

  众厂家扎堆介入,行业产能继续扩张

  豆浆机市场发展驶入“快车道”,令许多家电企业看到商机。相比电视机、冰箱等大家电,豆浆机行业堪称“暴利”,这也成为众多家电企业争相介入的原因之一。

  行业中较为普遍说法是,目前国内豆浆机生产企业有800多家,其中具有自主品牌的有100多家。“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有许多生产豆浆机的企业,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是伺机而动的小企业,有些给别的企业做贴牌。一些食品料理机企业觉得市场光景好,就加入进来,不好就马上撤出去,反正上马豆浆机生产线并不需要太大的资金,生产技术也相对容易掌握。”一位企业人士给《电器》记者描述着他所了解的情况。

  除了一些小企业,美的、东菱、苏泊尔、步步高等品牌企业也于近两年相继进入豆浆机领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小企业数量众多,但他们对行业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只有家电行业中影响较大的品牌企业才能促进豆浆机行业发展。这些品牌企业可以将产品进行概念设计、营销组合、品牌包装,借助已有的营销渠道短时间内就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豆浆机行业有自己的特点,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新进入的企业很难打破这种局面,小企业的机会更少。”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在彭光胜的印象中,相比2008年,2009年一些品牌已经消失,他说:“主要是市场没有他们想象得好,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太高,小品牌的发展机会太少。”尽管市场没有如2008年增长迅猛,但是2009年各大豆浆机企业仍然加快了产能扩张步伐。2009年12月4日,为了进一步扩大产能,九阳股份(00224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4.5亿元,用于济南年产800万台豆浆机及5万吨豆料项目、杭州厨房小家电生产建设项目等5个项目的建设。新生产基地投产之后,九阳豆浆机年产能有望接近2000万台。

  美的2009年投入3亿元兴建豆浆机生产基地,建成后有豆浆机生产线4条,年产能达到1000万台。“2009年下半年,我们新建一栋厂房,投资了一批特色工艺设备。我们原来的产品主要是采用塑料外壳,今后我们将主做不锈钢外壳的产品,预计这类产品将占销量的70%以上,销售额可以占到85%。”周益林谈起美的豆浆机的发展十分自豪。

  据彭光胜介绍,目前东菱豆浆机的产能为70万台,2009年适当进行了扩产。“东菱生产基地占地1000多亩,目前厂房还有空间,扩大产能非常容易。未来是否会继续扩大产能,要看市场情况而定。”

  技术发展多元化,差异化成产品趋势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豆浆机的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它其实是目前厨房电器产品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品类。原因是它属于电动加热系列电器,既需要加热又要转动,这要求准确控制温度的同时还要对转动的过程进行精细掌握。

  彭光胜告诉《电器》记者,豆浆机技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粉碎和熬煮,企业也主要在这两个方面“做学问”。记者了解到,从粉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行业主要分为有网和无网两大阵营。主打有网粉碎技术的阵营认为,这样可以将豆类粉碎得更彻底,制作出的豆浆口感更好。另一阵营则认为,传统豆浆机因网罩的存在,清洗时存在一些死角,如在高温的情况下把网罩旋下清洗,容易造成机头下盖螺纹老化、网罩脱落,增加维修成本。熬煮技术也非常关键,各个厂家技术路线不尽相同。其中温度控制最为关键,刀片在多少度时开始打豆,最高温、最低温达到多少时进行打豆与熬煮的转换,转换的频率是多少,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豆浆的口感,因此需要有精确的程序进行控制。

  最初,豆浆机行业基本上只有九阳致力于技术和产品的更新升级,但此后美的、东菱、欧科等企业,也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差异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方向,比如快速加热、加压力、抽真空,各企业都在想办法创新,这些都会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一位企业人士说。

  彭光胜对记者表示,消费者天天喝豆浆肯定觉得乏味,家庭中每个人的口味需求也不同,因此豆浆机必须向多功能方向拓展。在他看来,豆浆机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从单一制作豆浆饮品向制作更多饮料的方向发展;此外,就是在制作豆浆的口感、营养方面追求更精更细。

  周益林认为,如果豆浆机不拓展现有功能,那么销量达到3000万台时就会出现瓶颈,“我们现在要把豆浆机向中国的食品料理机这一方向拓展,让豆浆机做出各种饮品,当然制作豆浆的功能不能丢掉。如果豆浆机朝这方面发展,达到5000万台的市场规模不是难事。”另外,一位企业人士坦承,目前豆浆机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电路板、电机较容易损坏,容易进水,这些都需要改进。他认为,要想降低产品维修率,就要对产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相关链接
    ·相比变频空调变频冰箱还需加大强势推广力度
    ·自行车行情似“卷土重来” 车行生意呈现非
    ·环保概念领先 深圳工艺品引领国内的时尚大
    ·在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珠宝事业加盟趋势分析与
    ·“迁徙2010”:华侨华人回家看世博纪念雕塑
    ·玉州市组工干部下基层助推皮革等企业快速和
    ·2010葡萄酒营销年植入营销 葡萄酒的谋变之
    ·家电行业:内销增长维持良好 仍是重要推动
    ·日化专卖店应该学会如何接纳新品牌 淘汰老
    ·中国转身成为涂料强国 涂料人才战略不可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18室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