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公务员局、省人保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我省石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全省将分层次建立一批石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面向产业相关领域培养培训人才、开展技术研发等,为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鼓励高校与大中型石化企业联合建立石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地方应用型本科石化人才的培养培训、技术研发等任务。化工业的人才培养的急迫性可见一斑。
2009年我国涂料工业产能一举突破700万吨大关,一跃而成世界第一的涂料大国。量是上去了,但是许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中国涂料工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却始终没有因为这"700万"的数字而改变。如何从涂料"大国"转身成为涂料"强国"?如何让中国的涂料工业由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智慧认为,加强中国涂料业变大变强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关键还是"人"。人才培养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涂料工业迅速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所以人才培养是亟需探讨的一个话题。
当前,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人才以及实现成果转化的形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涂料企业的认。一方面,引导和支持高校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需求引导高校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孵化器",近两年来中国的涂料企业与高校人才建立越来越紧密的伙伴关系。校企合作非常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上至巴斯夫、拜耳等跨国的涂料巨头,下至中国大中小涂料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学也为这些跨国公司输送了非常优秀的人才。大学与这些本土企业的合作,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如今,江苏晨光涂料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程镕时合作,联手南京大学建立江苏省院士工作站,并获得了江苏省科技厅的批准,已正式挂牌。昆山海悦涂料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上海大学--海悦涂料海洋船舶工程涂料研发中心,由海悦涂料在千灯建研发大楼并提供资金,与上海大学的教授、科研人员合作研发新一代船舶涂料产品。中国大学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对于希望今后大学能与企业进行更加广泛、综合和深入的合作。
关于大学如何与企业合作的问题,智慧认为这是一个产学研模式的转变。最初的模式是技术成果转化,包括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现在是要解决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比如说福州大学开发出了具有挥发固化和反应固化双重特点的弹性防水涂料,上海大学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科研团队最近借助纳米粉体及杂化技术,开发了高性能陶瓷涂层材料,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应用。这说明高校具备某些领域的涂料产品和技术的科研能力。本土涂料企业应该积极的寻求与高校的合作,帮助他们共建研发机构,同时又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这些研发机构中发挥作用,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如果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没有可持续创新实体,只靠大学技术转移,解决技术难题,是不可能往更高更远发展的。
据资料统计,中国大学培养的最优秀人才中的30%到40%都流向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大企业在中国举办的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我们的本土涂料企业如何吸引人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不光是传统的涂料企业需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合作,作为中国领先的涂料产业信息化平台,慧聪涂料网也主动的认识到技术人才对一个行业传播媒体发展的重要性。在2009年度中国涂料行业十佳原辅料&设备评选颁奖盛典上,一批来自涂料行业的技术团队的专家、学者、工程师获得获得慧聪涂料网颁发的"十大技术中坚"、"十大高级工程师"荣誉奖项。慧聪涂料网总经理郭喜鸿表示将聘请的专家学者为慧聪涂料网高级顾问。对于未来的中国涂料行业来说,人才结构和集聚效应得到了显着提升,面对这种新形势和新格局,依托中国涂料工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当前涂料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人才战略也开始真正纳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范畴。
有一种说法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讲,产业是今天,科技是明天,人才的培养是后天,但是现在看来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后天,同时又是今天和明天。对于涂料业来说,涂料是一种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和企业开展紧密的合作。企业的发展需要优秀人才,需要加大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和现有技术中坚的重视。人才与技术问题不仅仅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同时也是明天企业需要更加加大投入的,也更是我们涂料产业后天获得良性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