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商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负责人就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答记者问
2009-05-06
  日前,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您谈谈《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党的十七大强调“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目前,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相关部门结合职能分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国办函[2008]21号)。为此,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就“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提出贯彻落实意见。

  问:请您谈谈《意见》主要内容
  答:这次四部门结合各自职责提出的贯彻落实《意见》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重点是推动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二是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同时探索试点农产品“农超对接”工作。三是规范农村市场秩序,重点是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严肃查处各类违法经营案件,同时加强农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问:商务部门近期将出台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答: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商务部将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认真开展工作。
  首先,商务部将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与“双百市场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两项工程的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建设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今年4月商务部与中国邮政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邮政已经承诺在三年内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供100亿元授信额度并提供优惠利率。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向邮政储蓄银行推荐优良项目,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向纵深发展。三是进一步推进“一网多用”。商务部已中国移动达成协议,中国移动承诺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供一揽子移动通信和移动信息服务,帮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和农家店实现定单、进销存及现代库存管理等功能,补贴农家店话费,向农家店开放业务代办权限,提供相关业务培训等。四是落实相关政策。商务部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推动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用地与工业用地同等政策,落实取消农产品集贸市场管理费和农家店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等政策,努力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tujian.org


  此外,商务部还将积极探索“农超对接”的试点工作,鼓励大型连锁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发展一批农产品直采基地,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我们已经选择了一批大型连锁企业,开展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商务部将协调有关部门在融资、税收等政策上支持这些企业建立农产品基地,同时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农产品进超市指南》,引导农产品进超市。
  四部门将通力合作,积极配合,共同推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相关链接
    ·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居世界第6位
    ·外经贸部将于7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中国政府颁布《导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WTO咨询网即将开通
    ·WTO知识产权理事会对我加入WTO以来执行有关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35号公告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23号公告
    ·中日经济伙伴磋商机制正式启动
    ·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2.55%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生物两用品及相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