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商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陈德铭出席第三届中部博览会并在“万商西进”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
2009-05-06

图片来源:公共商务信息新闻采编中心 摄影:厉宝骏

  4月26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出席了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开幕式,并在随后举行的“万商西进”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王岐山副总理,
尊敬的曾荫权、何厚铧先生,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经过近两个小时演讲交流,本次高峰论坛即将落下帷幕。作为主办方,我们首先感谢王岐山副总理出席论坛并发表重要致辞,王副总理的讲话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崛起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同时,感谢曾特首、何特首的出席和演讲,这些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信息、丰富了理念。中部六省省长的到来使本次论坛更富有实效。

  本届中博会的主题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崛起”。抓住国际和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加快推动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是本届中博会的目标。博览会突出中部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突出物流、金融、汽车、旅游、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和光电子等重点行业,以期通过贸易洽谈和投资合作,使合作各方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促进中部崛起是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初专门发出通知,规定中部六省实施比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围绕促进中部崛起,商务部今后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第一,扩大中部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范围。在确定南昌、赣州、郴州、武汉、合肥、芜湖、新乡、焦作、太原等9个中部城市作为重点承接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承接地范围,完善配套优惠政策,带动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二,引导外商投资中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促进活动,鼓励外商在中部地区设立生产基地、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鼓励外国投资者并购和参股改造中部地区国有中小企业。第三,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建设上,继续对中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增加中部地区农家店的规模和数量,扶持一批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对重要生产资料和工业品交易市场进行改造。第四,鼓励中部地区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支持中部地区建设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支持建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基地企业。第五,支持中部地区积极发展服务贸易。重点支持文化、软件、信息服务、中医药和会计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扶持“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第六,支持中部地区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中部地区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从事对外经济合作的中部地区企业继续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中部六省建立外派劳务基地,推进外派劳务品牌建设。第七,继续支持中部地区加快培养商务人才。在中部地区建立商务人才培训基地,重点为中部地区培训商务信息服务骨干人员和其他专业人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部崛起,国之所谋,民之所愿,利之所在,商机无限。我们祝愿,以中博会为契机,所有参会的企业家和各界朋友,都能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迎来拓展事业的新的春天!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居世界第6位
    ·外经贸部将于7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中国政府颁布《导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WTO咨询网即将开通
    ·WTO知识产权理事会对我加入WTO以来执行有关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35号公告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23号公告
    ·中日经济伙伴磋商机制正式启动
    ·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2.55%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生物两用品及相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