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商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武汉召开
2009-05-06
  1月10日,由商务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旅游局、中国贸促会、全国工商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六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简称“中部博览会”)在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中部博览会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出席发布会并讲话。

  马秀红说,举办中部博览会,是贯彻落实中国政府提出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措施,为中部六省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搭建了一个共同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中部博览会兼有投资贸易洽谈、项目对接、论坛研讨、展览展示、政策发布等各种功能,是内外资并举、内外贸融合、推进旅游合作的经贸盛会。在中部六省和其它主办、支持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前两届中部博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吸引境外客商1.3万多人,为中部地区引入合同外资约220亿美元,共签订外贸出口合同将近21亿美元,推动旅游互换人数达391万人。

  马秀红指出,中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贯通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的精神,汇集各主办、支持单位的力量,通过中部博览会这一平台,推动中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马秀红介绍说,第三届中部博览会的筹备工作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以推动产业转移为核心。第三届中部博览会将“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崛起”确定为主题。通过提升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中部地区发展动力,激发中部地区潜力,推动中部地区完善体制和机制,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博览会期间,将围绕产业的转移和承接,举办专场项目对接会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产业转移活动,积极推动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

  二是推动中部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届中部博览会在筹备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围绕转变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设计具体活动并开展工作,力争推动中部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届中部博览会将节能环保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专门设立了进口商品及节能环保展,并在招商工作中重点推介。博览会期间还将举办以节能环保合作为主题的市长论坛,并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论坛的核心内容。

  此外,本届中部博览会还将设立高新技术展,并举办服务外包论坛,利用中部博览这一平台,促进中部地区加快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 tujian.org

  马秀红表示希望中外工商界人士能够充分利用中部博览会这样一个平台,积极寻找商机,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

  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六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中部博览会主办、支持、承办单位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约100人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相关链接
    ·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居世界第6位
    ·外经贸部将于7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中国政府颁布《导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WTO咨询网即将开通
    ·WTO知识产权理事会对我加入WTO以来执行有关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35号公告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23号公告
    ·中日经济伙伴磋商机制正式启动
    ·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2.55%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生物两用品及相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