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商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商务部向43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授牌<br>薄熙来希望老字号焕发
2009-05-06
  12月19日,商务部在京举行“中华老字号”企业授牌仪式,向茅台、全聚德、五粮液、同仁堂、冠生园、张小泉、松鹤楼、恒源祥、吴裕泰等430家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企业授予牌匾和证书。

  商务部长薄熙来在授牌仪式上指出,给“中华老字号”授牌,是商务领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自主品牌建设的精神,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举措。这既是老字号自主创新、文化传承的荣誉,也是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标志。

  薄熙来用一句老北京民谣“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道出几十年前老百姓对老字号的向往。他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民族品牌的发展,老字号正是最具典型的代表。这些老字号大部分经历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经历了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经受了社会变革的动荡和市场激烈竞争等各种考验,一直生存发展到今天,饱经沧桑而历久弥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薄熙来强调,这些老字号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老百姓喜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沿袭商业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古老文明的精髓,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和独到的经营理念。中国商务也因为有这些优秀的中华老字号而更加丰富多彩。

  在谈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时,薄熙来指出,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批评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天的授牌活动最现实地向全世界昭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品牌建设,从一、二百年前就开始了。今天我们更要为这些老品牌、老字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薄熙来用数字形象地说明老字号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他说,这次授牌的中华老字号共解决了12万人的就业。全国所有老字号企业能够带动60万人就业。老字号正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现实的贡献。

  薄熙来表示,目前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立支持老字号市场拓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老字号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老字号企业的改革、融资信贷、人才培育和技术改造,为老字号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制订规划、出台政策、创造环境,使老字号成为丰富百姓生活、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城市和谐的重要力量。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企业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充分挖掘优秀文化内涵,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人民带来更多日常生活的特色享受。

  江苏南京新街口百货公司总经理傅敦汛代表“中华老字号”企业发言,表达了老字号企业在发展中传承优秀文化,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在新时期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信心和决心。

  授牌仪式上,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宣读《振兴老字号倡议书》,倡议全国广大老字号企业珍惜荣誉、弘扬文化、诚信经营、提升品牌、注重保护、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tujian.org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北京市副市长孙安民、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姜增伟、易小准,部长助理傅自应、黄海、崇泉出席了仪式并向“中华老字号”企业颁牌。

点击查看: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





图片来源:公共商务信息新闻采编中心 摄影:刘冬平

     相关链接
    ·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居世界第6位
    ·外经贸部将于7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中国政府颁布《导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WTO咨询网即将开通
    ·WTO知识产权理事会对我加入WTO以来执行有关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35号公告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23号公告
    ·中日经济伙伴磋商机制正式启动
    ·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2.55%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生物两用品及相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