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熙来在亚洲协会第16届年会的演讲 |
2009-05-06 |
|
今年是亚洲协会成立50周年,亚洲协会1995年在北京、1998年在香港、2000年在上海都举行过年会。当时的中国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总理、荣毅仁副主席、李岚清副总理和吴仪副总理都在年会上发表过主旨演讲,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亚洲协会的重视。
这次中国的代表团来了200多人,代表了中国的著名企业,但是人还不算多。要讲中印经贸的交往,600年前中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经率领由200多艘大船和2万多人组成的船队,7次来到印度。昨天,辛格总理谈到要学习中国发展的经验,这是谦虚的话,中印两国应该互相学习。其实,中国在1000多年前就派人到印度学习、“取经”,而且经过了千山万水,徒步跋涉了两万多公里,玄奘到了印度又踏踏实实地学了12年,心诚可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僧取经”。
近年来,印度抓住全球化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自1998年以来,印度经济年均增幅保持在6.5%以上,在世界名列第二;同期,对外贸易年均增幅高达14%。印度还是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0%。印度的外汇储备已接近15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中等收入家庭有4000万之多,并且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6500万个。经历了15年的改革,印度经济增长的潜力正在释放,今后几年还将达到8%-10%的高速增长。印度科技实力雄厚,人民勤劳,英语普及,物产丰富,在今后的世界,无可限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讲到中国,28年前,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国策时,许多人是有顾虑的;好在邓小平有威望,中国勇敢地开放了,并真正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与28年前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加了10倍;贸易总量增加了68倍;外汇储备增加了900多倍;30年前,不少到过北京的外国人都嘲笑,大街上人们的衣服都是一个颜色,灰突突的;而现在,中国可以为全世界生产服装和鞋帽。
尽管有大进步,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有多大的经济总量,分摊到13亿人口的身上,也是微乎其微的。中国目前人均GDP只有1700美元,相当于日本的1/20,美国的1/25。如果按照联合国一人一天一美元的标准,低于此线的中国农村人口还有近2亿。此外,中国还有6000多万残疾人。中国政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减贫压力,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艰难。
辛格总理昨天提到上海。的确,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正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了3000美元,但中国中西部的广大地区贫困现象还是普遍的。中国进出口的90%、引进外资的85%是东部地区实现的,而中西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中国在快速发展中还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和土地的压力。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人均水资源仅占25%,中国的耕地比印度少3800万公顷。中国的贸易增长迅速,但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不足10%,利润也很微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始终将自己视为亚洲大家庭的一员。现在中国经济与亚洲各国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005年,中国对亚洲各国贸易额高达808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对美国贸易的3.8倍,对欧盟贸易的3.7倍,占中国贸易总量的57%。去年中国6600多亿美元的进口中,有4400多亿是亚洲国家的货物。中国去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其中来自亚洲的占60%。
2000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60%,已成为亚洲国家的一个新兴市场。过去5年,中国进口了2.2万亿美元的外国商品,进口年均增幅21%,其中64%来自亚洲。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印度、泰国和菲律宾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第四大出口市场。2000-2005年,中国对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累计达到2350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的进口总额将累计达5万亿美元,专家分析,其中3万亿美元的进口会来自亚洲。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诸多因素,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同亚洲国家紧紧联在一起。
400年前,欧洲的兴起引起世人的注目;200年前,美国的兴起成为焦点;现在,人们又把目光转向了亚洲。
亚洲的面积占全球陆地30%,占世界人口的59%。1980-2005年,亚洲经济年均增长6.6%,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由16.8%上升到22%;同期亚洲贸易的年均增幅高达8.8%,占世界的比重由16%提高到28%。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显然大增。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IMF的预测准确,今后5年,亚洲经济年均增幅将达7%,贸易年均增幅为13%。到2010年,亚洲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上到25%;贸易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更加攀升到40%。2005年,亚洲同美国的贸易额为9139亿美元,亚洲同欧盟的贸易额为9504亿美元,比美欧之间的贸易额要高得多。
在亚洲振兴的过程中,中印两国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印度有10.6亿人口,中国有13亿人口,加起来占了世界总人口的近40%。中印双边贸易5年间增长了6倍。中国自印度的进口2000年是13亿美元,2005年已达97亿美元,年均增长48%,是我主要贸易伙伴中增长最快的。当然,不能满足,因为去年中欧、中美和中日的贸易额均在2000亿美元左右,中国与东盟、韩国也分别超过1000亿美元;中印的潜力还很大。
在17世纪、18世纪中国清朝康乾盛世,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迦汗兴旺时期,中印两国曾分别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0%。遗憾的是,由于殖民主义,中印两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都走了下坡路,占世界比重降至4%。第二次世界大战更给中国、印度、东南亚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这些年,中印两国的经济又开始提速,去年,印度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4%,中国为45%。这一令人鼓舞的增幅正好印证了两国总理的话。辛格总理说:“印中两国的合作将改变历史,改变我们所在大陆的未来”。温总理上星期还说:“中印两国强大起来,将是亚洲世纪的到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相信,中国、印度、东盟在亚洲的兴起将有力地提升亚洲的地位,而亚洲的振兴又需要同欧美的经济更好地融合,实现共同发展。亚洲国家和欧美互为重要市场,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又互有所求,人类正在更加理性地看待自身经济的发展和他国经济发展,并探索一条既鼓励竞争又实现共赢的发展之路。
中印两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现在,如果印度的朋友在中国游历,不论走到哪一个省,哪一座名川大山,都会在中国的寺庙里发现你们熟悉的佛像,连佛的名字也是印度文;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印两大东方民族在精神、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认同,而这种认知也是未来经济合作的基础。
邓小平说:“只有中国和印度发展起来,才会有真正的亚洲世纪”。印度诗哲泰戈尔甚至说过:“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中国人”。昨天,我参观了圣雄甘地的故居,他曾讲过:“中国和印度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同路人”。看来,中印两国携手并进,共创繁荣,早已是我们先人共同的愿望,并已为我们指出了方向。
薄熙来部长演讲后,回答了几位记者的提问。其中,
亚洲华尔街日报社记者:当谈到印度竞争力时,您讲到了印度的英文水平普遍较高,以及它的地理优势,但没有谈到印度民主体制和法律制度,希望您讲讲中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改革,如何保证中国能够完全融入全球经济。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薄熙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民主首先要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中国有13亿人口,印度有10亿人口,中印两国占了世界人口的40%,如果讲民主,就要讲多数,世界就要特别注意倾听这23亿人口的意愿。对于人类来说,民主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社会方式,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才是目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印度这样有众多贫困人口的国家来说,政府首要的责任不是去空谈民主,而是要让全体人民能生存下去,让他们能吃的饱、穿的暖,住的方便,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这才是人类最基本的诉求。哪个政府能给人民带来切实的福利,哪个政府就能得到大多数群众真心的拥戴,就获得了民主施政的基础条件。
我理解发达国家乐于谈论民主,但切记不要“饱汉不知饿汉饥”,人们先要吃饱肚子,才有力气去谈论民主。我曾看到一些国家连片的贫民窟,建议各位朋友也去看一下,那里没有通电照明,夜里一片漆黑;既没有上水,也没有下水,更谈不上洗澡。当然,贫民窟里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当他们连字都不识的时候,去给谁投票呢?所以生存权和人民受教育的权力,才是每个政府的当务之急。希望全人类都以善良和同情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最贫困的人群吧。
中国崇尚自由和民主,并为此奋斗了一百多年。现在,中国人民正在享受越来越多的民主,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选举产生,而且有严格的任期;你们也可以每天在报上、网上、广播电视里,听到和看到各种评论,其中不乏对各级领导的批评。中国的民主正在健康的环境中发育成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不认为应当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民主国家或不民主的国家。上街游行就是民主吗?投票就是民主吗?反之,改善民生不是民主吗?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减贫如此成功,难道不是民主国家吗?难道民主只是个标签吗?而这个标签又是谁在制做?谢谢各位,我还要去赶飞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