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商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商务部台港澳司、海峡两岸渔工劳务合作协调委员会负责人就大陆恢
2009-05-06
  2月8日,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台港澳司、海峡两岸渔工劳务合作协调委员会负责人共同就大陆宣布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大陆决定恢复两岸渔工劳务合作的背景是什么?

  答:大陆暂停对台渔工劳务合作是迫不得已的,暂停不是目的,只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合作,促使两岸建立对口协调机制,并通过该机制规范两岸企业的行为,完善管理措施,促进这项业务的发展。因此,大陆方面在修订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措施的同时,积极支持两岸有关民间行业组织进行接触和沟通,探讨建立两岸民间对口协调机制。可喜的是,通过大陆有关方面和台湾民间渔业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目前两岸有关民间行业组织间已经初步建立起对口协调机制,并就两岸渔工劳务合作中的具体问题达成了原则共识。大陆一直十分关注台湾同胞的利益和台湾渔业的发展,我们始终诚心实意地把造福两岸百姓,加强同胞之间的互利互惠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凡是有利于台湾人民的事情,大陆都愿意努力去做,而且要做好。考虑到台湾渔业界的迫切要求和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大陆决定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这充分表明了大陆关注台湾同胞利益和台湾渔业经济发展的极大诚意和善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问:两岸民间商谈的具体结果如何?

  答:两岸渔工劳务合作业务暂停后,台湾岛内渔业界纷纷和大陆方面接触。2003年9月,大陆“海峡两岸渔工劳务合作协调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两岸渔工劳务合作研讨会”,并与台湾地区的“中国两岸渔业发展协进会”、“台湾地区渔业福利发展协会”、“中华国际观光渔业协会”等三家在岛内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民间渔业行业组织开始就恢复两岸渔工劳务合作的有关问题进行商谈。经过1年多的接触和商谈,双方就建立对口协调机制及在其框架下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达成原则共识,并于2005年4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两岸民间对口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加快两岸民间商谈,促进两岸渔工劳务合作在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推动尽快实现恢复两岸渔工劳务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两岸民间对口协调机制下,大陆“海峡两岸渔工劳务合作协调委员会”与三家台湾民间渔业行业组织就保障大陆渔工正当权益和两岸经营公司合法利益等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商谈。目前,两岸民间对口渔业行业组织已就渔工工资水平、渔工人身意外和医疗保险、渔工风险保证金、渔工投诉制度、突发事件处理等问题达成原则共识。

  问:目前实现两岸渔工劳务合作的关键是什么?即是否还存在问题? tujian.org

  答:在两岸渔工劳务合作问题上,大陆有关方面和两岸民间有关行业组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目前大陆有关方面已经认可两岸民间渔业行业组织达成的共识,决定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并做好了相关准备,但此项合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台湾有关方面的配合,大陆方面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两岸渔工劳务合作能够规范进行,大陆渔工的正当权益必须得到有效保证。因此,我们希望台湾有关方面拿出诚意,从台湾渔业界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为恢复两岸渔工劳务合作创造便利条件,支持和认可两岸民间行业组织达成的共识,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大陆渔工到“安置中心”休息和上岛就医等具体问题,切实维护和保证大陆渔工的正当权益。


     相关链接
    ·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居世界第6位
    ·外经贸部将于7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中国政府颁布《导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WTO咨询网即将开通
    ·WTO知识产权理事会对我加入WTO以来执行有关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35号公告
    ·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23号公告
    ·中日经济伙伴磋商机制正式启动
    ·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2.55%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高燕就《生物两用品及相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