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商贸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商务部发布2004年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报告
2009-08-27
  近日,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发布了2004年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摘要如下。
  2003年,国内消费品市场发展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市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价格稳步回升,供求关系有所改善,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流通企业不断成长,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
  一、2003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处于恢复增长、平稳加快的发展阶段。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亿元,比2002年增长9.1%,同比增加3814.9亿元;如果考虑调整统计口径的因素,则比2002年公布数增加4931.5亿元,增长12.1%。分月度看,全年呈“V”字型走势。1月份增长较高,受非典疫情的影响,5月份仅增长4.3%,为全年最低,也大大低于2002年同期9.3%的增长水平。7月份以后,市场销售增长逐渐恢复正常,并呈加快发展,逐月上扬势头,12月份增幅高达10.9%。
  (二)城市市场拉动作用显著增强,购买力向大中城市集聚的势头进一步凸现,农村市场销售增速减缓,比重继续下降。城市市场增速快于农村市场,城乡市场增幅差距继续扩大。全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777.3亿元,比2002年同比增长10.3%,增幅加快0.3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通常称为农村市场)零售额16064.7亿元,同比增长6.8%,增幅放慢1个百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地区间消费品市场规模和增长差别较大,四大增长带已基本形成。分东中西部看,东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57.3%;中部占29.0%;西部占13.7%。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2.2%,接近整个西部的比重。在消费品市场上,珠江三角洲增长带、长江三角洲增长带、环渤海增长带和中部增长带等四大市场增长带已基本形成。
  (四)批发零售贸易业保持稳定,餐饮业受非典疫情影响增幅显著下降。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7692.5亿元,比2002年增长9.2%,增幅与2002年持平;餐饮业零售额6065.7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下降5个百分点;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8亿元,同比增长0.2%,增幅下降3个百分点。受非典疫情影响,4-7月,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1%、-15.5%、3.4%和12.1%,增速分别下降12.3、31.3、12.4和4.5个百分点。
  (五)吃穿用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四大增长点成为拉动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3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总值为10220.7亿元,同比增长24.9%,增速较2002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从增长类别上看,统计中的22大类商品全部为正增长,较2002年同期增加5 大类。吃穿用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0.2%、13.8%和28.5%。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3年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大类商品零售增长呈现四大增长点:一是食品、服装、家电等传统商品销售稳定增长。二是汽车、通讯器材、建筑及装饰材料和家具等新兴消费热点商品销售保持高速增长。三是受非典疫情影响,洗涤用品、体育娱乐用品、速冻和方便食品、电子出版物及音响制品销售显著增长。四是受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影响,煤炭、木材、石油、化工材料及其制品类商品零售大幅增长。以上四大增长点累计零售额占同期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的80.6%,是拉动2003年批发零售贸易业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六)连锁店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百货店销售继续回升,大型企业集团优势明显。销售额排名前30名连锁企业累计销售额2704.2亿元,比2002年增长29.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9%,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店铺总数为10321个,同比增长35.1%。全国百家主要大型百货商场累计实现零售额1583.3亿元,比2002年增长18.6%,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零售行业跨地区、跨行业资产重组空前加快,出现了一批销售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上海百联集团营业收入达到921.3亿元,成为全国唯一的销售超过50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活跃,专业性市场有所增加,综合性市场减少,超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规模扩张继续加快。全国亿元以上商品市场交易额达19840亿元,比2002年增长12.1%;市场数3258个,同比减少15个,其中,工业品和农产品混合经营的市场、农产品综合市场、工业品综合市场减少,但机动车、建材、家居、文化音像书报杂志等专业市场同比增加65个。10亿元以上的超大型商品交易市场414家,同比增加70家,实现交易额12504亿元,同比增长19.4%。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变化,食品支出比重继续下降,衣住比重略有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有所增加。全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性支出6510.9元,其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2416.9元,占总支出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0.6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分别支出934.4元,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衣着支出637.7元,比重未变;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居住支出分别为476.0元、721.1元、699.4元,比重分别增加0.2、0.7 和0.3个百分点。1-3季度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1396.1元,其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为650.7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46.6%,较2002年全年增加0.3个百分点,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居住和其他商品服务支出比重分别下降0.4、0.2、1.7和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娱乐文化教育支出比重分别提高0.4、1和1.6个百分点。
   (九)主要商品供大于求的矛盾缓解,粮油、棉花、能源、原材料等部分商品供应偏紧。
  2003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消费升级不断加快,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市场竞争相对充分,商品生产和流通组织化和集中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我国商品市场绝大部分商品总量逐渐趋于平衡,供求关系进一步好转。主要商品供求情况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上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14.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5.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下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29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1.5%,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7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71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8.5%,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7个百分点,是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历次商品供求排队中供求平衡的商品所占比重最大、比重提高幅度最大的一次,是近10年来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

tujian.org


  2003年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继续好转的主要原因,一是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商品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程度;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工业生产和房地产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拉动能源、原材料需求扩张,能源、原材料市场供应偏紧;三是农业种植面积下降,粮油、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下降;四是住房、汽车、电脑、通讯等一些热点商品消费继续保持旺盛态势;五是国内外市场对接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自我调节作用增强。非典疫情突发期间,一些居民生活消费品消费下降,而药品、卫生和消毒防护用品、保健食品和体育健身用品消费大幅上升,一度出现局部供应紧张的局面,但很快就恢复到正常。9、10月份随着投资和生产高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变化,加上人为炒作的因素,粮油、棉花、煤炭、柴油等部分商品供应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偏紧状况。
  (十)物价水平持续回升,价格涨幅前低后高、年底明显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2002年提高2.0个百分点。各月居民消费价格连续出现上升,涨幅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后3个月价格涨幅明显扩大,平均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2002年同期下降0.1%,虽然仍是负增长,但受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降幅明显减小,比2002年减小1.2个百分点。其他价格指数上涨较多。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4.8%,农产品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食用植物油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tujian.org
  二、2003年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003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面临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战胜了前所未有的非典疫情带来的考验,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宏观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有效需求增长加快以及世界经济和产业转移对我国有利因素不断增多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促进2003年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扩大内需的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2003年,宏观经济政策在继续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强调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战略意义,扩大内需的政策得到巩固和完善。国债投资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促进技术进步等重点领域倾斜。进一步完善了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加快培育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的形成。再次提高公职人员工资,进一步完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货币供应量等等,促进了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GDP增长9.1%,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为2003年消费品市场发展拓展了较大空间。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00元,在2002年增长13.9%的基础上,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同比增长4.3%。全年金融机构工资性现金支出28641亿元,同比增长20.6%。股市回暖,增加了投资者财富,有利于消费扩大。2003年末,上证综合指数收盘1497.04,较2002年同期增长10.3%。
tujian.org

  三是劳动和就业及劳动保障支出增加。2003年末,全国就业人数7.44亿人,比2002年末增加69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2.56亿人,增加859万人。全年有44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2003年1-11月,国家财政预算社会保障支出及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分别同比增长20.6%和28.3%。
  四是非典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各项救市措施效果显著。年中暴发的非典疫情,使消费品市场,特别是餐饮、住宿和服务业市场遭受巨大的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非典疫情很快得到遏制,为消费品市场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在防治非典的同时,始终没有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及时出台了对包括餐饮业在内冲击较大的行业实行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和各部门积极应对,多方面采取措施,消费品市场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发展。
  五是消费结构升级提速,新兴消费带动作用增强。2003年汽车、住房、电子通讯器材、家庭装饰装修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增长迅速,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03年,我国轿车销量204万辆,同比增长92.8%,商品房销售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35%。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中,汽车类零售增长68.5%,通讯器材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18.3%,家具增长2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六是集团和公共消费增加较多。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集团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为防治非典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加快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行政管理费和其他财政预算支出以及企业支出中用于消费的比重显著增长。
  七是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增速加快。2003年1-11月,中部地区山西、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半数以上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10%,其中内蒙古增长12.5%,山西增长11.4%,分别位居全国增长排行第4和第9位。西部地区青海、新疆、四川、宁夏、贵州等半数增幅超过10%,其中青海、新疆分别增长11.4%和11.1%,分别位居全国第11和13位。
  八是物价水平显著回升。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较2002年同期回升了2.0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虽仍为负增长,但较2002年同期回升了1.2个百分点;全年物价上涨因素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7个百分点。四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平均较2002年同期上涨1.2%,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食品市场销售显著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2003年12月,大米价格同比上涨18.2%,面粉上涨16.2%,豆油上涨24.8%,花生油上涨26.4%,猪肉上涨19.3%,蚕茧上涨32%。
  九是信用消费的范围不断扩大,增长加快。2003年,消费信贷政策进一步调整,消费信贷范围由买房、购车逐步扩大和延伸到家装、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教育等领域,信用消费申办手续简化,信用卡应用环境改善,银行信用交易费率降低,信用消费更加贴近普通消费者,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品市场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2003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5732.6亿元,同比增加5063.4亿元,增长47.5%,消费信贷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8.1%提高到9.9%。其中,工商银行投放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074亿元,年末余额2200多亿元,所占比重为12.25%,新增汽车和住房按揭贷款分别为748亿元和336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3年消费品市场增长出现回升局面的同时,诸多制约市场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降低。近1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但我国不论总消费、城乡居民消费还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之比却有所下降。199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8.5%,1994年和1995年一度降至58%以下。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最终消费需求又稳步回升到60%以上,并于2000年达到60.1%。进入21世纪,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良好的背景下,总消费率却意外出现连续下降,2001、2002年分别为59.8%和58.2%。2003年预计最终消费率将下降到57.4%左右。城乡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将下降到43.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下降到39.3%。
  二是农村市场增速下降,城乡市场差距继续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消费需求发展的差异性。由于收入差别的扩大,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村部分消费流向城市,使城乡市场增幅差别不断扩大。2003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由1993年的2.8扩大到3.2。 “六五”、 “七五”、“八五”和“九五” 时期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64%、 58.7%、50.6%和47.8%,呈平稳下降趋势。2003年,城市与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同比增幅差距扩大到3.5个百分点,县及县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36%下降到35%。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1.6倍,但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之比由1997年的1.56倍,扩大到1.85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是储蓄意愿过强,消费倾向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但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倾向却显著增强。2003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10.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 %。1998至200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3.9%、5.1%、10.3%、13.0%、16.1%和28.4%,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分别增长6.8%、6.8%、9.7%、10.1% 、8.8%和9.1%,大多数年份消费增长远低于投资增长。2003年末消费者预期指数为93.8,虽较6月份的86.8有较大回升,但与2002年同期的97.8仍有不小差距。
  四是部分重要商品供求和价格波动过大。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和容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国家,一些重要农产品生产不均衡、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十分容易引起市场异常波动,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市场的波动。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期间,局部地区出现抢购风潮,由于采取措施及时,很快得到平息。9、10月份,粮油价格暴涨,一度引起消费者心理恐慌。近年来,我国部分重要商品受国际市场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
  五是旅游对市场销售拉动作用减弱。2003年,受非典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境外游客入境大幅减少,旅游对消费品市场的带动作用大幅减弱。
  六是疫病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3年,不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非典疫情,而且禽流感及其他许多动物疫病和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地震、高温天气、旱情等自然灾害也使灾区居民消费有所减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七是市场秩序尚不规范。行业垄断、地区封锁、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现象继续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又有所抬头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三、2004年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较为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为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全年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望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范围进一步扩大,消费环境、消费政策和消费体制将不断改善,商品供求状况将进一步好转,部分重要农产品供求偏紧的矛盾将逐步缓解,一般性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压力将继续存在,物价水平小幅回升,消费需求将延续2003年底的平稳回升态势,城市市场将稳定发展,农村市场增长不断加快。
  初步预计,200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增长9%以上。农民消费增长将进一步加快,农村与城市消费增长差距将有所减小。2004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8%,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6%。农村和城镇消费增长差距由2003年的3.5个百分点缩小为2.6个百分点。餐饮等服务性消费将快速增长,占总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扩大。由于2003年餐饮业市场增长基数较低,2004年全年餐饮业零售额有望出现高水平增长,全年餐饮业零售额将增长18%以上,5月份增速将超过30%,将大大超过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幅,全年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将提升1.5个百分点左右。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消费品市场增长将继续加快,东部地区基数大,增速将保持相对稳定。2004年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将与东部地区增势相当,但由于东部地区市场规模大,购买力强,消费升级速度快,东西部市场规模差距短期内将难有显著改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3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为39.3%,预计最终消费和城乡居民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分别为57.4%和43.6%,分别较2002年下降0.6和1.7个百分点。预计200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有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增强。初步预计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 的比重为39.7%左右,比2003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比重分别为58.1%和45.8%,分别较2003年提高0.7和2.2个百分点。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有所增大,但投资需求仍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仍将长期继续存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的,同时统计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消费率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关链接
    ·商务部发布2004年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报告
    ·商务部发布2003年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状况及20
    ·商务部公布对进口乙醇胺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
    ·中印两国采取措施全面发展经贸合作关系
    ·中方接受美方就我集成电路退税问题的磋商请
    ·薄熙来会见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
    ·薄熙来会见港欧及欧港经济合作委员会代表团
    ·薄熙来表示中国愿同伊拉克加强在电力领域的
    ·薄熙来说,中国愿与欧盟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
    ·商务部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旧货交易,促进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