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日报讯 穿梭在浙江的非遗长廊,无论是千年遗存的嘉善京砖烧制技艺,一脉相承的金华岳家拳,还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这些曾经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民俗事象重现身影,成为全国非遗大普查中的浙江骄傲。
近年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初步构建起非遗资源保护、传承展示、合理利用、宣传推广、保护制度等五大体系。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遗产等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还同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浙江的吸引力。
国家级非遗上榜数全国第一
浙江省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启动早、规模大、方法新、措施实、成果丰。5年来,全省城乡普查覆盖面达到所有乡镇、街道及行政村,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传承现状。
5年间,我省先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5项,两批上榜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2007年4月,国务院正式启动了为期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大普查。我省也同时撒开了包括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街区、古镇、古村普查的大网,首次将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20世纪遗产直至线性遗产等新的文化遗产品类纳入普查范围。目前,我省文物普查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让文化遗产更有魅力
如何才能让文化遗产更有魅力,焕发出时代活力?
要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我省经济和文化优势,积极开掘和整合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与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进一步结合起来,创新非遗文化“走出去”的主体、载体和渠道。
要积极打造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提高我省文化企业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地位,发展文化外贸,加快形成出口优势,力求做精、做大、做强,形成品牌和系列,扩大浙江文化的影响力,有效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政府主导百姓参与
为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省财政设立了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并逐步加大非遗保护经费投入力度。2006年起,每年投入1500万元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地还积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如嘉兴市除市本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外,所辖的平湖、秀洲、桐乡、嘉善、海盐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非遗展示馆。不少地方从市、县直至乡镇、村落,星罗棋布的非遗展示场所,留下了一方水土永久的历史文化记忆。
在全省23万非遗普查大军中,更多的是来自基层的志愿者。嘉兴、湖州等许多地方通过在网上开设普查QQ群,向社会公布普查热线电话,广泛征集普查线索。上虞、临海等地数万名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寻找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普查工作延伸到了千家万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化遗产焕发当代活力
2008年2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命名了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这些文化生态保护区里,把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与保护大众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
“全国非遗看浙江,浙江非遗看余杭。”余杭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探索,不仅被列为省及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他们创新的“保护月”和“志愿者”等做法,还成为“余杭经验”在全国推广。眼下,只要我们走进该区塘北村,随处可见一户户农家缫土丝的生活场景。这种原住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吸引了中外旅游者纷至沓来,村民们在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赚到了钱。
我省许多文化遗产吸纳并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萌发出“新枝”。如今,拥有几十支传承队伍的“长兴百叶龙”舞到了国外,以往只在博物馆里展示的“宁波十里红妆”成了舞台上的“摇钱树”。
近年来,浙江省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品牌,扩大了浙江文化的影响力,有效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今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建立了文化遗产日活动主场城市申办机制,因为浙江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杭州被确定为首届主场城市。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