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葬身火海?——中图社
2009-08-08

  究竟是葬身火海还是另有归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为何无一正本 ◎是谁几乎偷光《永乐大典》的副本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有了新的发现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9年5月22日,居庸关长城古客栈,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正在举行。历史长河中,明朝的那些事儿在专家的唇舌之间,如莲花般绽放。弹指的光阴间隙中,那些虚虚实实的历史悬疑让学者们牵肠挂肚。在讨论到《永乐大典》下落问题时,百家讲坛“明史”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毛佩奇,突然抛出一个观点,如同在研讨会上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弹。为了捍卫各自的观点,一场关于《永乐大典》下落之谜的辩论开始了。 tujian.org

  《永乐大典》的下落因何成谜,竟然能够引得明史专家们为它展开措辞锋利的争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金匮”中的秘密震惊了发现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为了证明自己的文治武功,组织编纂了一部大型“百科全书”。但修成之后,此书就被束之高阁,消失在众人的耳目之外。这部书,就是《永乐大典》。明朝之后,当《永乐大典》“重出江湖”时,已是其成书250年后的康熙年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永乐大典》再现江湖,天下已不是原来的天下,明朝已成明日黄花上百年,努尔哈赤的子孙占据中原多年,康熙正将清王朝推向巅峰。”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姚群民告诉记者,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天,内阁学士徐乾学、翰林院侍讲高士奇等官员,推开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这是一座古老的皇家档案馆,建成于明朝嘉靖15年。这也是一座独特的建筑,整个建筑用大石头雕砌而成,防火防潮,能很好地保存各种皇家档案。明清两朝历代皇帝实录、皇帝家谱等,就存放在这里特制的“金匮”中。 tujian.org

  让人惊讶的是,明末以来近百年间一直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也在其中。

tujian.org

  皇史宬是摆放典籍的地方,不是什么军机重地,乱世之中被人遗忘,也在料想之中,因此,《永乐大典》是安全的。但如白驹过隙的岁月里,它终究没有逃脱厄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存世的《永乐大典》无一正本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已被储存在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惨遭不测,大部分葬身火海,幸免于难的则散落一地。有些士兵觉得这些书籍体积大,比较结实,竟拿它们当了砖头,有的用作马槽,还有的用于修工事或铺路。只有少部分,被这些强盗带回国,或收藏,或转卖,珍贵的《永乐大典》散落世界各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至今日,全世界范围内,《永乐大典》只剩400册左右,分散在八个国家30多个收藏机构。中国方面一直在全力收购这批流失国外的秘籍,现已有《永乐大典》226册。共计11095册的《永乐大典》如今剩余不到百分之四,着实令人痛惜。这就使其价值惊人,连民国时期的影印本都能在拍卖行拍出近万元一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更大的震惊还在后面。翻开《永乐大典》,专家们发现,现存所有《永乐大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纸张看,这些《永乐大典》用的是嘉靖时期的皮纸,也叫白棉纸,而且,书后都注明了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及圈点人姓名。可以推断,这些《永乐大典》全部出自明朝嘉靖时期!不仅保留在中国的《永乐大典》如此,专家们还发现,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纂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难道,有人用其他版本取代了正本,那么,正本究竟去了哪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把火烧出了《永乐大典》的副本? tujian.org

  “除了永乐年间的版本,确实还存在一个版本。”姚群民告诉记者,明成祖朱棣对《永乐大典》的喜爱是不言自明的,可在他之后,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阅过《永乐大典》的却寥寥可数。但明世宗嘉靖皇帝却是例外。嘉靖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据说在他的床榻上,就放有《永乐大典》以备查看。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庭上引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失火,嘉靖听闻焦急异常,把自己身边的人都调派到收藏《永乐大典》的文楼(即北京文渊阁),抢运《永乐大典》。他也是一夜未眠,其间竟三次下旨要求力保《永乐大典》不受损。幸好抢救及时,《永乐大典》没有受损,但心有余悸的嘉靖决定“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火之后的第五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录工作正式开始。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大约1567年修好。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永乐正本或称永乐本、嘉靖副本或称嘉靖抄本。正本仍藏在文楼,副本藏在皇史宬。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实际上,即便是《永乐大典》的副本,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也已经严重缺失了。”姚群民说。虽为副本,但它也十分珍贵,且记录在册,有专门的放置地点,怎么会丢了不少呢?

tujian.org

  偷书贼用何手段将秘藏宫中的副本盗走数千册 tujian.org

  “早在康熙年间,人们见到的《永乐大典》就已经是副本了,且数量上已经不对了。”姚群民告诉记者,嘉靖副本也应如正本是11095册,可康熙年间的《永乐大典》副本,已经少了一千多册。雍正时,副本由皇史宬移至东交民巷翰林院收藏。乾隆纂修《四库全书》时,发现《永乐大典》只存9881册,又比康熙时少了一千册。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有人再次清点《永乐大典》,已不到5000册。到光绪二十年六月,翁同龢曾入翰林院检查,发现竟只存800册了。 tujian.org

  “《永乐大典》副本作为国家收藏的珍贵古籍,藏于深宫,普通百姓哪能接近?副本从宫中流失,只能是朝廷官员监守自盗。”姚群民推断说。可是,根据现存的副本来看,一册《永乐大典》高50.2厘米,宽29.8厘米,厚7至10厘米,想拿走一两册而不被人发现,已不是易事。如果要转移大量,则更加困难,偷书贼又是如何避人耳目地将书拿走的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缪荃孙的说法,翰林院的一些官员偷书伎俩极为巧妙。他们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偷窃,早上进翰林院时随带棉袍一件,打成包袱,形状如两册《永乐大典》大小。晚上离开时,他们就把棉袄穿在身上,将两册《永乐大典》包入包袱里。看守人员见到他们早上曾带包袱而来,晚上带包袱而去,也就没起什么疑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说,光绪年间翰林侍读文廷式,一人就盗走100多册《永乐大典》。文廷式死后,这些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大量流失,下落不明。“至于康熙时期《永乐大典》副本为何少了近千册?可能是在收到皇史宬时出了问题,但这也只是推测,无从考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流散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全都是副本已是共识。换句话说,11095册《永乐大典》正本已经彻底消失了!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消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自成兵败迁怒《永乐大典》?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已成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姚群民说,“《永乐大典》的下落,许多学者都在关注,包括钱钟书、郭沫若等大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郭沫若在《影印永乐大典序》中认为:“明亡之际,(北京)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按照郭沫若的说法,《永乐大典》很可能在明朝灭亡时,毁于李自成之手了。当年,李自成占据北京辉煌了40天,就被多尔衮、吴三桂的联军所败。李自成撤离北京之际,将怒火发泄在这些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皇城因此“火光烛天”“殿宇半毁”。郭沫若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就毁在这把火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许多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纯属猜测,没有真凭实据。当时确实烧毁了许多古籍,但并没有资料记载烧的就是《永乐大典》。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万历年间一把火也不是真正凶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永乐大典》真的毁于一把火,那我还是比较赞同明史专家任道斌的观点,这把火应该是万历年间的那把火。”姚群民告诉记者,在明万历二十五年六月,北京皇宫三大殿皇极、中极、建极殿发生火灾,《永乐大典》正本连同其他许多文献资料极有可能被烧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晚明学者方以智的《通雅》中,有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描述,这段文字的后面有方以智儿子方中履写的注文:“《永乐大典》藏于文楼,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复命儒臣摹录,隆庆元年始竟。万历中因三殿火,书遂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方以智是明崇祯十三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定王讲官等职,擅长典章制度和考据之学。其祖父、父亲都是万历年间进士,对京师掌故十分熟悉。方中履秉承家学,也特别擅长考据,谙熟明季史事。任道斌认为,他们所记之事应当是可信的,即《永乐大典》正本毁于三殿火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居庸关长城古客栈的会议室里,毛佩奇却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彻底粉碎了“《永乐大典》正本毁于大火”之说,这颗炸弹就是——《永乐大典》正本其实仍然存世,只不过被藏在嘉靖皇帝的永陵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的说法能把我们引向一个新发现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永乐大典》和南京

tujian.org

  不得不说的事儿 tujian.org

  在南京开编的《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之初,即永乐元年(1403年),便下令编纂一部大书。他说,你们要根据我的意思,编纂一部自有图书以来,包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包罗万象的大规模的丛书,收书越多越好。为此,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进行编纂,地点在文渊阁,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其中国子监监生千人以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407年,编修工程竣工。全书共22877卷,计11095册,共3.7亿字。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种类包罗万象,计有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戏剧、小说等项,初名为《文献大成》。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曾藏《永乐大典》的南京文渊阁今日何在 tujian.org

  《永乐大典》成书后,被直接藏在了南京的文渊阁。此文渊阁是明太祖朱元璋时在奉天门之东修建的,现大致位置在南航附近,靠近明朝太庙的地方。它的功能除了藏书,还是皇帝看书、论讲以及编辑图书的重要场所。

tujian.org

  到明成祖时,文渊阁的藏书相当丰富。为此,朝廷专门设立“典籍”一职来掌管文渊阁藏书。但“典籍”编制仅有二员,其官品也只是从八品。他们的职责,一是典守内府藏书,为皇帝提供平时阅览所需的图书;二是听命于翰林院官员们的调遣和差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又遣派侍讲陈敬宗至南京,将文渊阁所储书籍各取一部包括《永乐大典》运送北京,共计一百柜,装船十余艘。没了《永乐大典》的文渊阁,依旧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可惜的是,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皇宫发生火灾,文渊阁连同剩余图书全部化为灰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编书的国子监监生待遇如何

tujian.org

  《永乐大典》编纂工程巨大,国子监监生们功不可没。明初南京的国子监北及鸡笼山南麓,西至进香河,南临珍珠桥(今浮桥),东达小营,面积覆盖了今天成贤街东西两侧和东南大学。国子监鼎盛时期,有来自国内外近万名监生吃住在这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明初百废待兴,但从朱元璋起,就是再穷不穷教育,监生们的伙食很好,每人每天香油三分、盐三钱、酱二钱、花椒五分,每三天就有一斤肉,每月有一细桶醋,有妻子的每月还有米六斗。每逢节假日,监生们要到城南逛,就从成贤街出去,他们穿着由工部尚书秦逵设计、朱元璋亲自审批制定的蓝色衣冠“制服”,风流儒雅地从街上走过时,路人无不侧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下一页

  本刊记者探秘永陵追问疑点

tujian.org

  ◎“正本藏身永陵”的提出者另有其人 ◎记者亲历永陵探到了什么 ◎现代科技手段能否在不发掘的情况下探明永陵秘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十三陵,定陵的地宫里阴森而神秘。虽然到处都是灯光,但依然能感觉一阵阵寒意,雾气在这个离地面27米的地下宫殿里飘来飘去,空荡荡的配殿,巨大石条垒砌的墙面冒着一层层水汽,用手一摸,一股凉气立刻传遍全身,要是一个人在里面走,会吓得两腿哆嗦。只是,如今,它早已成了名噪全世界的旅游景点,在里面能够看到不同肤色的脸。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嘉靖皇帝的永陵却是谢绝参观的。“你要去永陵?那绝对不行,里面有好多探头,进去被发现是要枪毙的。”在北京,记者和出租车司机说“想要去十三陵的永陵”时,对方的头立马摇得像拨浪鼓,一副你也忒天真的表情。但这恰恰增添了记者对永陵的无限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陵?为啥不允许人靠近?里面就那么戒备森严吗?最关键的问题是,难道《永乐大典》真的藏在这个地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得到守墓人的特许,记者得以一窥永陵真面目。《永乐大典》真的会在陵内那个土包下面吗?快报记者 顾炜 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0多年前让钱锺书着迷的一件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佩琦那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其实并不是他最早提出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月29日,北京苹果园的一间办公室里,随处可见有关《永乐大典》的书籍,在其中的一个书柜里,还有一大部头的《永乐大典》影印本。栾贵明坐在办公室中间的一张桌子旁,阴霾的天气并没有影响老人回忆钱锺书的好心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栾贵明是钱锺书的助手。1972年,同在中国社科院的钱锺书对栾贵明说,“我给你出个题目,你去做。”“多长时间?”“十年。”这个课题就是研究《永乐大典》。当时,钱锺书认为,如果《永乐大典》没搞清楚,就没办法研究中国文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研究《永乐大典》,栾贵明放弃了中国社科院秘书一职,到文献研究所整理图书。“那时候,我白天上班,晚上就把从国家图书馆借来的《永乐大典》线装影印本,一字一字地抄。整整十年,抄了25万张卡片。”1982年,栾贵明把自己对《永乐大典》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书——《永乐大典之谜——永乐大典索引》,寄给一家出版社。但,这一投如泥牛入海,毫无回应,一直到15年后,中华书局才出版了栾贵明的这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书中的内容,钱锺书先生一字一字过目,而且还做了修改。这些其实也是钱锺书先生的观点。在书出版的过程中,钱锺书先生已经病重,是他的夫人杨绛校对的。”回想往事,栾贵明对钱锺书深深佩服,“钱先生说得真准啊,果然是10年,才研究出一点成果。而这也恰恰是钱先生想弄清楚的,也是他的观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钱锺书想证明什么?为什么他要让栾贵明研究《永乐大典》呢?栾贵明说,《永乐大典》的正本迄今一页没见着,而亡佚的情况,也太蹊跷。栾贵明曾经穿越国家图书馆的三道岗,在地库里亲眼看到了嘉靖年间的《永乐大典》。纸张是嘉靖年间特有的纸,书后还有抄书手、重录总教官的名字,书中的内容非常真实,没有避讳明代皇帝的字号。“太精美了,我想永乐正本肯定会更加精美。我很仔细地研究过,现在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有四川发现的仅仅一页《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重抄的。”

tujian.org

  正本去了哪里?毁了,还是还在人间,只是人们没有找到它?从古至今,大家一直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有的说被大火烧了,有的说可能在嘉靖皇帝的地下宫殿。“但认为在永陵的人都是只言片语,没有证据。钱锺书先生也认为在永陵,但他认为要有证据。他让我研究《永乐大典》,就是要找出《永乐大典》很可能就在永陵的证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么,栾贵明拿出了什么样的证据来呢?这些证据为何能够说服钱锺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个应该找而没找的地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还存世,永陵就是应该找而没找的地方。”1999年,首届明代帝王陵寝研讨会上,栾贵明就阐述了这个观点,顿时,全世界闹翻了天,甚至连国家文物局的人都找到栾贵明。“大家都很感兴趣,观点非常新颖。”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李德仲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现在可以见到一些残留的《永乐大典》,其开本如同城砖一般大小。栾贵明根据残留的《永乐大典》推算,全部《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它会在哪里? tujian.org

  面对一个困扰了世人几百年的谜团,应该从哪里着手呢?在栾贵明《永乐大典之谜——永乐大典索引·序》中,有这么一段话,“尽管天际封锁得异常严密,又有副本存在,水火之灾、流传丧失等种种烟雾,但事实是不可改变的。《永乐大典》正本,完整的一部大书,没有毁亡,更没有佚失。按照嘉靖本人的说法,它应该好端端地藏在‘他所’。‘他所’就是永陵的玄宫吧?这也就是那个该找而没有找过的地方啊!”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证据何在?栾贵明说一共有10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嘉靖死得蹊跷,正本消失得也非常蹊跷。“为了拨开迷雾,我们应加倍小心,抓住《永乐大典》正本最后一次出现前后的事件,最突出的是嘉靖皇帝的丧和葬。对于帝王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子嗣和丧葬两件事,子嗣的第一任务是主持父皇的丧葬,然后是营造自己的陵墓。对于嘉靖的丧葬,令人立刻想到了他自己几乎经营了一生的地下皇宫——永陵。永陵始建于嘉靖十五年,建成于嘉靖二十七年,历时12年。嘉靖曾11次到实地视察督工,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前七陵,加建气势恢宏的石牌坊等重要建筑。为此,当时的朝廷每月专用资金达二三十万两白银。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地宫规模超过定陵,还很可能在朱棣的长陵之上。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永乐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栾贵明仔细研究了《明实录》,他发现,《永乐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说,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个月时间。而到了4月15日,继位的隆庆帝才赏赐《永乐大典》重录人员。“重录究竟完成在何时呢,史无明载。而这正是谜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现代人要运完全部的《永乐大典》,要运满4卡车才行。而在明代,并没有现在的发达交通工具,他们只能靠马车拉。为何嘉靖帝死后3个月才入葬永陵?大胆的推断便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放进永陵,以了却嘉靖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为安后,隆庆帝才有时间处理《永乐大典》的副本。“甚至重录工作或许都没有完成,而诡称完成,从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并不是不可能。” tujian.org

  如果,《永乐大典》还在,它保存得好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神秘永陵的真面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过几次倒车后,记者终于到达了十三陵。李德仲告诉记者,明代帝陵的规制都差不多,地宫也应该是一样的。“地宫都是石头垒砌的,先把山铲平,然后在平地上建宫殿,建成后就像人们看到的故宫里的房子一样。地下宫殿完成后,上面堆土,形成一个圆圆隆起的坟。” tujian.org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先到了定陵。这个陵墓的地宫已经开启近50年,也是考古学家们唯一主动开启的皇陵。地宫紧挨着方城明楼,外面有一圈外罗城,通过蜿蜒的山路,爬到山顶,眼前是一个高出地面4米左右的大山包。而地宫的入口却在别处。当年考古学家辛辛苦苦寻找的地宫,记者很快便进入了,一层层楼梯蜿蜒向下,足足离地面有27米,相当于9层楼那么高。虽然还是大夏天,但地宫里却是阴寒得很。只见配殿是空荡荡的,正中大殿内,龙椅依然,最后一殿便是棺木停放地。2米多高的棺椁,朱红色的油漆,周边红色的箱子林立,但万历皇帝和皇后们的尸骨早已成了灰烬。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比定陵的任你看个够,永陵却是神秘又神秘。在得到李德仲的允许后,司机驱车带记者来到永陵。斑驳的路面,全是大城砖铺砌,朱红色的墙颜色已经陈旧,木头大门已见破损。摄影记者刚要踏进大门,一位师傅就板着脸喝止。他倚坐在门槛上,一脸威严:“不能进,里面有探头!”记者便乘机和他聊了起来,他姓齐,是新一代的守陵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担任守护永陵一职,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睁开眼睛就是守在永陵的门口,偶尔听听收音机。齐师傅通常都是坐在永陵入口的青石门槛上,手里一个对讲机。偶尔对讲机会响起声音,那是十三陵管理委员会通知他,有专家要来参观了,做好接待准备……不过,相比定陵和长陵,来这里参观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大多数时间,老齐都是两眼看着红色斑驳的大门,还有门槛、破碎不一的城砖铺砌的路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齐告诉记者,永陵里面有红外监控镜头,整个陵墓内布满了这样的监控仪器,20来步就有一个,从宝顶一直到大门外。里面还有特殊的监制器,如果有盗墓贼想在永陵打主意,只要动铁锹,监制器就会有波动。夜里睡觉也不用担心,他床头边上就是报警器。老齐很自豪地说,20多年过去了,报警器都还从来没响过。获得“特许”后,记者在大门口朝永陵内遥遥看了几眼,和长陵不同的是,永陵显得沧桑而神秘,就连神道上也冒出了小松树,在红黄相间的高大建筑后面,能看到高高隆起的山,“那下面就是地宫。”由于是阴天,看上去,整个山包朦朦胧胧,似乎隐藏着无限的谜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掩映在一片翠绿间的永陵地宫,布局究竟如何?会不会有为收藏《永乐大典》而专门开辟的“御书房”?李德仲笑笑,也许有,但基本结构和定陵是一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永乐大典》在地下会怎样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永乐大典》真的在地宫中,保存问题不大。”李德仲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把宝贵典籍埋入坟墓,并不少见。近年来,地下也出土了一些文书,如《老子帛书》《孙膑兵法》等等。郭沫若也曾推断《兰亭序》就在乾陵中。在清代慈禧太后的东陵、乾隆皇帝的陵墓内,也曾有纸质品出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在地宫里,有一个先决的保护条件,那就是要恒温恒湿。“我想如果《永乐大典》真的在永陵地宫里,那一定有特殊的包装,一定有防潮、防霉措施,书会放在木盒子里,而这个盒子也一定非常高级,用紫檀、金丝楠木或者是黄花梨木制作而成。也许,木盒子外面还有非常庞大的金属箱子来进行保护。”除了这些,嘉靖帝葬在永陵已经400多年,地宫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加上古代人无论是宣纸还是朱砂、墨汁都是天然的物品,对《永乐大典》来说都是很好的保护。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能被解开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么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能不能看到地宫中的《永乐大典》呢?李德仲摇摇头,不可能。如果采用遥感技术,那只能看到地面形势,对地下空间根本没有作用。利用物理探测的手段,也只能探到地宫的结构。就算是采用红外手段,也无法穿透60厘米厚的大石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专家认为,《永乐大典》上红色的字、红色的框和书眉都是用朱砂写的画的,朱砂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朱砂的放射性探测到《永乐大典》的藏身之处。但这也被李德仲否定,“朱砂很有限的,不可能探得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要想看《永乐大典》究竟有没有藏在地宫中,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掘。但是李德仲表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全世界都反对主动发掘帝陵,虽然现代科技发达了,但难免还是会留下遗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佩琦也告诉记者,文化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奇迹,敦煌文书、小屯的甲骨等发现,一再震惊世界,说不定哪一天又有奇迹发生。“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赞成用发掘永陵的办法催生这一奇迹。首先,《永乐大典》正本藏于永陵就是一种假说,而且是没有确证的假说。其次,主动发掘永陵,将是又一场文化浩劫。”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胡玉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页12
     相关链接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葬身火海?——中
    ·《废都》鼓噪:是解禁还是无聊——中图社
    ·吐火罗学: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 ——中图
    ·磁山遗址发现万年前古玉石 改写中国玉文化
    ·“贾君鹏”赢得新生,无关策划有关人心——
    ·毛泽东为何"独服"曾国藩? "刽子手"还是
    ·乐黛云:《诗经》可以进行语内和语际翻译—
    ·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于今年11月正式建成开馆—
    ·“季羡林现象”: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
    ·《卫报》:人类活动将引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