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髻”几乎是兵马俑的标志
南京七旬老人出书提出“兵马俑四大悬疑”,他研究认为—— tujian.org
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高祖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发现了兵马俑,但还没有真正认识兵马俑。他们身上有很多悬疑等待着后人破解。其中最大的谜团就是他们的主人究竟是谁?南京72岁老人陈景元先生,将自己30多年研究成果汇集,写成《兵马俑真相: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一书,7月首次在内地出版。陈景元在书中从服饰、军事、交通等角度对兵马俑进行了剖析,指出兵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把持秦国朝政41年的秦宣太后。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景元是建筑学专家,但从年轻时就对考古充满兴趣。1957年,陈景元考上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学期间,陈景元跑遍了秦陵附近的山山水水,利用自己所学,从建筑学、工程技术角度研究秦始皇陵和秦阿房宫等问题,后来还参与1961年临潼县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划定秦始皇陵森林公园范围等工作。数十年来,他不断搜集资料,实地考证,发现兵马俑的主人若是秦始皇的话,兵马俑的一些特征则成为难解的悬疑。
tujian.org
悬疑一:他们为何梳奇怪的“歪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兵马俑一向被视为秦始皇的士兵,但与一般战场上的士兵不同,他们不仅没有戴头盔,而且梳着奇怪的“歪髻、偏髻”,头发盘出多种多样的花式,最后发髻歪在一旁(见右图)。对此,一般学者认为,兵马俑发髻偏右,可能与秦人尚右,以右为上的观念有关。甚至还有专家认为陶俑头上梳着偏于一侧的发髻,是出于雕塑艺术造型的需要,是古代秦人俏皮性格的一种再现。但陈景元认为这些解释都有些苍白。他说,兵马俑的艺术是以写实为主的,因此这种偏右的“歪髻”在当时应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在其他一些楚墓中,也出土过头上梳着“偏髻”的泥俑。问题是秦朝的士兵,是否会如此装扮自己?陈景元说,如果将俑坑里武士俑头上的发髻和发辫散开,这一头的长发,至少也有0.6米长。军营里的士兵,要将自己头发精心编成发辫,盘出各种花式的发髻,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而且在水源不丰富的西北地区,成千上万的大军要洗一次长头发更是一种很不容易的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悬疑二:他们怎么敢穿如此绚丽的衣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秦始皇“尚黑”,但刚出土的兵马俑,身上还残留着一些颜料,从这些颜料的位置和颜色判断,他们的衣服应是绚丽多彩的。据统计,一号坑出土的1087件俑的上衣中,红色衣88件,紫色衣52件,绿色衣118件,天蓝色衣16件,白色衣2件。三号坑里秦俑的颜色更丰富,共有朱红、玫瑰红、粉红、桔红、紫红、粉紫、深蓝、珠宝蓝、石绿、赭及粉白等13种。由此可见秦俑身上衣服的色彩是以红、紫为主调的。这与秦始皇“尚黑”的记载显然是不符。陈景元说,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依据五德生克之说,认为周朝为“火德”,就将“水德”定为秦国的崇拜对象。五行学说中水相对应的颜色就是黑色。因此,秦始皇把“尚黑”作为一项法令颁布。“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者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甚至秦始皇把自己陵址也选在骊山北麓,骊,即是指黑马。很难想像如此“尚黑”的秦始皇,会允许自己的陪葬军队穿着如此五颜六色的衣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悬疑三:“车同轨”为何在这里成一纸空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兵马俑一起出土的,还有不少车辆。不少专家根据秦俑是士兵的论断,将这些车辆定性为“战车”,但有专家认为其不属于“战车”,因为这些车辆的型制不利于军事作战。陈景元表示,无论这些车辆的用途是什么,其型制显然是不统一的。他说,战国时期,各国车辆的尺寸是不一样的,道路的宽度也不一样,所以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实施“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了六国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等标准。这里的“轨”是两轮间的距离。“车同轨”是指两轮间的距离按同一标准制造,车轮间的宽度一致,就能循一定标准的道路行进,故有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车辆制造行规。秦始皇对车辆的型制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造车必须“舆六尺”。但现在秦俑坑里出土的车辆,车舆的宽度有1米、1.1米、1.2米、1.3米、1.37米、1.4米、1.43米、1.45米、1.5米等不同尺寸。秦始皇要求全国都要“车同轨”,又怎么会允许自己陪葬品的车轨有宽有窄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悬疑四:秦始皇会要没有生气的“胡子兵”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景元说,秦国士兵向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因为秦军在选用士兵时的标准与条件是非常严格的。《荀子·议兵》中对战国时魏国的士兵素质作了一番介绍:“魏氏之武卒,(先)以度(合适身材)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但纵然如此,“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由此可见秦国士兵的素质是何等优良。但秦俑中除了少数形象年轻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蓄着各种胡须的“胡子兵”。这些“胡子兵”大多体态臃肿,神情痴呆,毫无“朝气蓬勃”的形态可言。考古学家王玉清发表的《秦俑面形和表情》一文中具体地列出29个陶俑的面部形象资料,其中只有3个陶俑属于年轻之人,其他26人皆属于年长者或年老者,比例高达89%。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其他学者的注意。考古学家王学理在《秦俑专题研究》中也表示:“秦俑造型的缺陷有:结构松懈,不合人体比例关系;有些俑的形象相当丑陋。”陈景元说,兵马俑武士形象所反映的精神面貌,除少数可称得上“乐观、昂扬”外,绝大多数都表现为情绪低沉、精神忧郁、情调黯然。很难想像,秦始皇会为自己选取这样的陪葬队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景元:真正的主人是秦宣太后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根据自己的研究,陈景元认为兵马俑的真正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芈(mǐ)氏。如果真是这样,秦俑身上的四大悬疑就迎刃而解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陈景元眼里,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芈氏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他说,自秦穆公和楚成王开始,秦楚两国就联姻结亲。秦宣太后芈氏其家族本是楚国世代的王室显贵,她嫁给秦惠文王,并深得秦惠文王的恩宠。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立国四年而亡,秦昭王立,“昭王立,宣太后自治”,把持秦国朝政41年,被称为“两千年前之慈禧”。陈景元说,秦俑的一些特点其实是楚风体现。比如秦俑身上的以红、紫为主色调的彩衣,其实是楚人的习惯。根据《墨子·公孟篇》记载,“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绛衣,就是赤色的衣服。湖北一些楚墓出土的衣衾也以赤色为主。此外,“歪髻”也是楚人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很可能与苗人有关系),如在湖北发现的楚墓中,曾有梳着“歪髻”的古尸。现在西南地区有的面具艺人还会将古代先人捏成“头梳歪髻”的样子。秦楚一向有结亲传统,这些楚国习俗自然有可能在秦国出现,但若没有当朝主政的芈氏所喜好并推行的话,决不会形成如此影响的。秦宣太后当然不会带着一支军队为自己从葬的。兵马俑显然不是属于军队性质,很可能是多年侍奉她的随从(其临死前甚至提出让近臣殉葬的要求),因此这些俑年龄偏大、情绪低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此外,由于其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所以出现车不“同轨”现象就可以理解了——当时尚未有秦始皇实施“车同轨”的措施呢。 tujian.org
本报记者 张 筠 陈明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兵马俑主人成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4年,西安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了一座举世罕见的秦代兵马俑坑。经过专家们的仔细勘探和研究,认定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而俑坑中这些按照真人大小塑造的陶俑正是当年跟随秦始皇征战四方、统一六国的神勇之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推测,一号坑内秦俑有前锋、有左右两翼,中间是战车与步兵相杂,其排列象征着“宿卫”秦始皇京城咸阳的矩形混编部队——宿卫军,并与二、三号坑的秦俑分属左、中、右三军,属于军阵。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陈景元指出的悬疑,有关专家表示,秦俑发髻偏右,与秦人尚右、右为上的观念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富贵人家就住在“右闾”,穷人则住在“左闾”,右丞相也比左丞相地位高。同时,发髻偏右也是人的自然习惯,多数人习惯右手梳理头发。因此兵马俑多数发髻偏右,也有个别左髻。但这都与楚人及其他少数民族没有直接关系。那时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文身断发”者,有“披发”者,与秦国人的发式有着较大区别。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至于秦时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有关专家表示,“尚黑”是以黑为上、以黑为贵的意思,它恰恰表明了黑色是不可轻用的颜色,不是谁都能随便用的。有重大祭祀活动时要穿黑色服装,但不能理解为要求全国老百姓都穿黑色衣。事实上,秦国流行的服色有黄、绿、白等。有史料说明,秦军士卒的服装是自备的,兵马俑塑造的士卒形象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服色不同,因此服色杂的特点完全合乎情理。至于“车同轨”现象,专家表示,兵马俑出土的战车轨距和型制大小基本一致,有些小的误差,是因发现的是车的遗迹,遗迹有变形有移位,测量的尺寸就不会完全一致。同时,古代手工制作,也不可能十分精确,差几厘米也在情理之中。不能由此得出俑坑有许多不同轨距车的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兵马佣是秦始皇陪葬军队的说法受到质疑。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刘九生认为,以“军阵”陪葬违背中国人崇尚死后安宁的理念,“宿卫”京城也于史无证。秦俑实际上源于秦始皇动用的近臣侍卫——“郎系统”,整个一号坑呈现的是秦始皇出行或举行盛典时的生活场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赵世超说,或许随着土木结构俑坑的“打开”,可以解开兵马俑及其俑坑性质的归属之谜。的确,随着考古专家的深入研究,历史迷雾将逐渐淡去,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将是一段真实的秦国历史。 宗 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