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侠——85岁的查良镛先生加入中国作协一事,搅起了媒体和网络的种种争议。“晚节不保说”、“对其声望和成绩肯定说”、“皈依‘玄门正宗’说”、“与作协相互沾光说”、“不肯谢幕说”、“游子归来说”……一时,引来社会各方诸多评说与猜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让我想起一桩“往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人民体育出版社任文艺编辑,为编辑一本《我和围棋》的图书,结识了我国著名的围棋九段陈祖德先生。这本书收入的,就是他的传记、散文和重要棋谱。陈祖德患胃癌做了大手术后,于1983年应朋友查良镛先生之约,去香港养病半年,就住在查先生的家中。原来查先生是个围棋迷,痴迷到为下棋常常“误事”。办明报、每天写社论、还要以每天登载千字的节奏来写武侠小说……不误事才怪了。查先生只好把棋盘和棋子锁了起来,让别人把钥匙藏起或自己扔出楼去。但有时棋瘾一犯,仍无顾忌,找来榔头自己把锁砸开,甚至砸坏了柜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时,祖德向我说起了查先生的武侠小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金庸的名字。祖德的棋道与人品甚高,文笔也好。他自香港养病归来后的1984年,就写过一篇《旅港见闻录》,是最早向国内介绍金庸者。他的文中提到:“金庸写了十几部武侠小说,厚厚的三十六册。自《书剑恩仇录》始,一部赛过一部。《射雕英雄传》获巨大成功。一个作家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要超过自己会很难的,但金庸又写了《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再获超乎想象的成功。就在人们认为他才华已尽的时候,金庸奇峰突起,又完成了最得意之作《鹿鼎记》。而无数金庸的崇拜者翘首等盼他的下一部新作的时候,金庸断然收笔,鸣金收兵、急流勇退,专注办报了……任何一种文艺形式、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如果能拥有广大的观众和读者,就必然有它独有的魅力,有它内在的活力。我们就应该专门研究它的魅力、活力所在。武侠小说自古以来就很有读者,但很有些人却嗤之以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时,祖德就带回了金庸赠送的厚厚的三十六册,几乎全部的金庸武侠作品。同时,他还带回来一个“绝大”的信息:金庸希望这些作品能在大陆出版,版权无偿奉送。这个时候,武侠热正席卷中国,我们出版社办的一本杂志《中华武术》,发行就达百万册以上。所以说,金庸的这套书如果由我们社出版,最为合适。我们编辑部便把这一信息向社领导作了汇报,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三十六串大馅饼”。社领导答应说研究研究,但自此也就无有了下文。几年之后,金庸的作品通过其他渠道开始慢慢流入国内,很快盗版无数。先是读者的吃惊,还有这样优秀的武侠小说?立刻风靡。后是我们社里,只能扼腕叹息,错过了一个绝好的“双赢之机”。金大侠“抱着猪头没有找着庙门”,心中会如何想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位作家的作品不能出版,也就意味着不被承认。据我所知,祖德最好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朋友是老作家严文井。严老不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祖德也一定会向严老提到金庸武侠小说的出版一事。但那个时候,连严老也爱莫能助。金庸武侠小说在大陆的出版,只能碰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时观念的落后和封闭,又不仅仅在正统的出版机构。就知识界而言,我发现对金庸作品的态度也是“泾渭分明”。一部分作家和学者,读到后“立时痴迷”,大为惊叹!一位优秀的老编审就赞到:“这是魅力无穷、美丽无边的成人童话!给心灵以温馨的歇息,又给它以想象空间无比扩大的翅膀。这是崭新的武侠,一扫往日的陈腐,新的观念却生机勃勃。出版此书百利而无一害。”也有相当多的人“不屑一顾”。认为作品是“凭空臆造,岂可入流”。对于一类文学作品或样式,孰取孰避,这种审美的差异本属正常。但艺术和学术方面有了正常的交流和争论,也才会使真理越辩越明。但书籍不能出版,也就更谈不上对金庸作品的研究,遑论争论?这就是当时的现状。难怪敏感的陈祖德1984年早早就呼吁“研究金庸小说的魅力和活力”,不能“嗤之以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多年之后,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人们不仅清晰认识了金庸和他的作品,连大学教授也在电视上辟专栏讲解金庸的武侠小说,其作品甚至上了孩子们的教科书。种种巨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金庸的价值。文学是属于人民的,是属于读者的。金庸的作品给亿万人们的阅读生活带来多少乐趣和生机!从打工者到学者,谁的作品能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况且他的作品清新、奇丽、健康,大仁大义、大爱大美、遍布机趣。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30年之后,金庸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不再次验证了这时代观念的进步?从当年金庸愿意无偿将作品交由大陆出版,到今天他自愿加入中国作协,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他本来就是民族出色的赤子,赤子归来,归回早就该是自己的祖国文坛。让我惊叹的是:这位八旬老人竟然还要求入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其勤奋和乐观、豁达,该令我们深深尊敬。耄耋晚景中,加入中国作协,更该让人感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协本来就是一个群众组织,符合条件,可以进来。不愿意了,当然可以退出。与金庸入作协同时,也传来有人提出退出的,这都很正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金庸入作协这一事情,如今媒体和网络上的反应,同当年的金庸被冷落,完全倒转了过来!一些金庸迷甚至发出“大侠晚节不保”的调侃。这又说明了什么?很简单,说明对我们中国作协的不满,说明对我们的创作成果等等不令人满意。这是善意的批评,该引起我们的警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学,是需要勇气和大智慧的。金庸以奇丽之笔“剑走偏峰”的成功是这样,领导文坛的中国作协,也是这样,更需要勇气和大智慧。文坛至今因何“陷入低谷”?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优秀的中长篇小说为何越来越难出现?电视荧屏上为何一再翻拍过去老一代作家的作品?舞台上为何有影响的新剧作太少只好无奈地开始搬来“红色经典”?——该好好来研究研究。要知道,今天的读者,起点高,要求更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 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