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仇恨是一个毒瘤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常上网,有一点突出感受,网上“苦大仇深”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远一些的,有杨佳上海袭警案,当时网上舆论同情杨佳的呼声甚高,甚至还有视他为英雄豪杰的。近一些的,则有轰动一时的阎崇年先生被掌掴事件,网上舆论也是倾向打人者一边,为打人者鼓掌叫好的大有人在,想想真是很荒谬。由此也可想见,有不少人似乎总是生活在怨恨之中的,遇到机会就要出来发泄一下。而由于互联网的特性,人们在网上所发言论,多为匿名状态或“马甲状态”,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力就比较弱,人性的恶之花遂得以乘机怒放,仇恨的情绪竟也四处蔓延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还只是情绪的借机发泄。在这个服务无孔不入的时代,据有关报道,如今的互联网上,甚至已经有了“仇恨服务”,明码标价,帮你报复你所仇恨的人。而更为严重的是,有人在网上散布和煽动相互仇恨的情绪,大到社会、政治、种族、宗教,小到婚姻恋爱、朋友交往、思想分歧,似乎所有的差异、矛盾,都成为宣扬仇恨的理由,似乎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隐性的或潜在的对抗之中。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本月16日,联合国总部召开“网络仇恨”研讨会,就是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肆意蔓延的严重性。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讲话,呼吁家长、互联网从业者以及各国政府采取切实的行动,清除“网络仇恨”现象,应该也是对于这种现象的积极回应。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仇恨现象非网络所独有,也不是网络所滋生的,它的根源还是在现实之中。现实中的不平等、不公正,往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心理,从而引发仇杀和报复,这种现象几乎伴随着人类成长的全部经历。我们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有很多恩恩怨怨,其实是很难被人遗忘的。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个过去,则把仇恨包藏在里面了。然而,很多年来,我们却很少认真地反思和清理过积存在头脑中的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些情绪只是被网络放大了,特别是网络游戏等文化娱乐产品,突出血腥暴力和疯狂仇杀,潜移默化地给予青少年许多恶劣的影响,形成了新一代的网络仇恨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潘秘书长把网络传播仇恨文化形象地比喻为“少数几条阴暗的小巷”。其实,它更像是互联网上的一个毒瘤,是互联网之“癌”。如何消除这个毒瘤?仅仅从加强管理,限制传播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釜底抽薪的手段,即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寻求更多的平等和公正之外,还要理直气壮地倡导宽容、宽恕之道,倡导差异下的共存、共荣。人类总是不断地成长,成熟,我们是不能忘记过去,但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从过去的血腥仇杀中吸取教训。即使人类大同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我们也还是希望能有这样一个梦,陪伴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