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宋代皇帝爱簪花(图)——中图社
2009-08-10

  宋代皇帝爱簪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今的风俗,只有女人簪花,可宋代不同,男人也簪花,而且颇为盛行,连皇帝都乐此不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准备去泰山封禅,任命枢密使陈尧叟为东京留守,马知节为大内都巡检使。封禅队伍出发前,真宗把二人召到后苑亭赐宴。 tujian.org

  当时的习俗,凡宫中隆重喜庆活动参与者都要头上簪花,大概是为了烘托喜庆气氛,类似于今天戴胸花,真宗君臣三人都头簪牡丹花,兴高采烈入席吃酒。酒过三巡,真宗示意陈尧叟到御座前,命他把头上戴的花扔掉,然后亲手从自己头上取下一朵花,给陈尧叟戴头上。这种非常待遇,是皇帝给予臣子的最高礼遇,表明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陈尧叟受宠若惊,跪拜谢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宴会结束后,陈尧叟和马知节一同出宫。正走着,忽然来了一阵风把陈尧叟头上的花吹落一瓣,陈尧叟急忙叫侍从拾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揣进怀中,一边往里放,一边振振有词地说:“此乃官家所赐,不可弃置。”一旁的马知节见状,打趣道:“陈兄,看把你美的,别忘了,今天这宴会,本是为了我啊。”陈尧叟不服气地说:“算了吧,若是为了你,皇上为什么不亲自给你戴花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tujian.org

  宴会时,副宰相寇准也在场作陪,真宗赐给他一朵奇异的花,还调侃说:“寇准年少,正是戴花吃酒的好时候。”真宗也真能逗,人家寇副宰相已是小五十了,他却这样拿人开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天禧初年的一个暮春之日,真宗皇帝又举办一次御宴。宽敞明亮的承明殿里,大臣们都按照座次各就各位。这时,仪仗大臣捧着装满名花的金盘进入宴会大厅。名花中尤以千叶牡丹为奇,数量十分有限,端出的百盘花中仅有十几朵。内臣先给真宗戴御花,然后给亲王、宰相戴花,这些人都是可以享受千叶牡丹待遇的,而其余的大臣则自己动手戴花,当然,千叶牡丹是轮不到他们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待大家都戴得差不多了,真宗忽然转头看了看坐在一边的翰林学士晁迥等人。对这些知识分子官员,宋朝皇帝一贯是高看一眼的,因此这种场合总不忘体现一番对他们的特别的爱。只听真宗大声对内臣说:“给学士戴花。”话音刚落,立即就有几名宦官走上前来,给晁迥、钱惟演等人各戴一朵千叶牡丹花,令在场的官员们艳羡不已。 tujian.org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在庆贺太上皇帝宋高宗80华诞的御宴上,“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而“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诗人杨万里则用诗描述了这场簪花宴会的热闹情景:“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由于皇帝的“率先垂范”,宋代男人簪花渐成时尚。从皇帝大臣、王公贵族到文人墨客、市井黎民都会瞅机会过把簪花瘾,连水泊梁山上风风火火闯九州的硬汉爷们儿也要秀一把风雅情调,于是便有了小旋风柴进簪花入禁苑(如图),短命二郎阮小五插石榴花,病关索杨雄插芙蓉花,浪子燕青插四季花……梁山座次排第95把交椅的刽子手蔡庆爱戴花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不分时候花不离头,于是,人送绰号“一枝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禾钢

     相关链接
    ·宋代皇帝爱簪花(图)——中图社
    ·晚清两起离奇的性骚扰案:小便笑望少女获死
    ·前苏联曾帮助新中国印制人民币 ——中图社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始末:十万大军挥师南征
    ·英最大鲤鱼辞世 体重29公斤垂钓者落泪(图)
    ·《火烧红莲寺》掀起中国第一波武侠片热潮—
    ·解放西安:还要保护古迹不受战火破坏(图)—
    ·"情报交通站"展览馆开放 曾为毛主席"报
    ·白公馆的虎口脱险:19人奇迹般成功越狱——
    ·郝梦龄:抗战殉国第一将——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