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华简”内容的渐露真容,其中一鳞半爪的断章愈加激发众多媒体的热情。李学勤先生在采访中或是戏称:一日不敢看太多,怕心脏受不了。究竟什么内容会让老先生如此激动?除却最早被称作“周文王遗言”的《保训》之外,另一篇据说是武王八年伐耆饮至作乐诗的内容,也是与古《尚书》内容相关,并且与今本中的《西伯勘黎》一篇关系重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伯勘黎》的主要内容说的是商纣王的大臣祖伊,听说西伯灭掉了王畿中的黎国,感受到殷商政权将遭受威胁,因而严辞警戒商纣。然而纣王怙恶不悛,自诩道:“我生不有命在天!”拒绝纳谏。祖伊感叹殷商的末日即将来临。全文短小,仅仅是几段对话而已。这篇小文中引起后世学者争议的便是“西伯”究竟是指文王姬昌,还是武王姬发。 tujian.org
黎国,可能是位于今山西上党附近的一个小国,史书上对它的地望还有其他的说法。但一般都认为它靠近商都朝歌。这个国家在史籍上又有其他的称呼,如“肌”、“饥”、“耆”、“耆黎”等等,都是音近汉字的通假写法。从西汉以来,儒生们一般认为,伐耆勘黎的是周文王。《史记·殷本纪》说:“西伯伐饥国,灭之。”《周本纪》说:“(文王)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伏生《书传》云:“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讼,二年伐邗,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犬戎,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后世的郑玄、王肃等学者对此均无异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到了宋代,学者们对这段史实产生了一些疑议。宋儒如胡五峰、陈少南等首先从五经义理上反对文王伐耆之说。因为当时商纣仍为天子,周人如果胆敢伐灭王畿之中的耆国,无论出自何种理由,都是公然地向天子挑衅。如此就与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服事商纣”的至德形象冲突。如果文王拥兵自重,则与篡汉的曹魏毫无二致。除此理证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古书证据。据说是出自西晋汲郡不准盗墓的《竹书纪年》中记载:商纣四十一年,西伯昌薨。四十三年西伯发伐黎。这一条证据,与宋儒之前的凭心揣测不谋而合,从此武王伐黎之说便大得人心。直至明清,如王夫之等都做过西伯伐黎的辩说,力主武王伐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虽然《竹书纪年》也是一部出土的文献。但是竹书中的这段记载,并未给这段公案一锤定音。原因是《竹书纪年》当前的目貌与西晋出土之时并不完全一致。《四库提要》中已归纳出多条前人征引的竹书内容与明清以来历经整辑的《竹书纪年》不相一致。换言之,《竹书纪年》中的史实真伪交驳,莫衷一是。《竹书纪年》上的武王世系,也与《史记》或是《世本》等流传的年表世系不尽相同。因此,究竟是文王勘黎,还是武王伐耆,就成了经学、史学上难以裁决的一段公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清华简的内容属实,那么它所记载的就与宋儒推测的史实一致。即伐耆是武王第一次讨伐商纣时观师盟津前后事。竹简上的“武王八年”的相关记载,也异常接近史传的武王年表世系。很可惜,目前记者所关心的问题仅仅是所谓失传的“乐诗”,对西伯勘黎问题缺乏认识,因而语焉不详。“清华简”是否可以彻底推翻汉儒的所见所闻,而与宋儒的“逆料”悬隔千古而暗合,我们仍将拭目以待竹简图版内容的正式公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小熊(上海 语言学博士)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