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曲艺界的最大新闻无异于“相声作品拍卖会”,这个相声界的首次创举,引得媒体纷纷聚焦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对其拍卖过程进行了全程直播。16个相声拍出100多万的高价,不仅极具新闻热点和“眼球”效应,也让不少人都认为此举给近况堪忧的相声创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认为“相声要走向产业化了”。然而,“拍卖”的方式虽然在社会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却并非从根本上拯救相声的良方,充其量只能说是一剂“药引子”。要想“治病救相声”,改变相声创作处境,还“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相声界的同仁“上下而求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绝不是否认“相声拍卖会”的诚意。尤其是在拍卖会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曲协副主席姜昆掏心窝子说出了当今我国相声创作中的种种问题。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作为一名相声表演者,而并非相声创作者即相声作品待遇差的直接受害者,姜昆能够向社会坦诚相告相声圈中的“内幕”、“潜规则”,确实不易。否则大家还不知道很多家喻户晓的相声名段虽然让相声演员们名利双收,但其创作者却几乎劳而无获。“很多相声作者写出一个段子之后,有的直接给演员去演,没有任何酬劳;稍好一点的能够得到一、两百元的稿费。演员拿走这个段子去参加各种商业演出所获得的演出费,却没有给作者分成。甚至有的媒体播放的演出,也只报演员的名字,至于创作者是谁,没有人去关注。相声创作的现状就是,创作出来的作品哪个演员都可以使这个段子,而谁使也不征求作者的同意。更有甚者,直接剽窃别人的作品为己所用,也就是相声界里所说的‘摞叶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称得上是一种“自曝其病”的勇气和诚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声拍卖会当天,最紧张激动的人也是姜昆。满头大汗、嗓子都哑了的他,看上去比参加重要演出还心怀忐忑。虽然他既不是拍卖作品的作者,也不是竞拍者,但他却比这些人还担心拍卖的结果。为了让相声历史上的首次拍卖不至于“流拍”,他在拍卖前几乎没怎么睡觉,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预案,还特意找到有意参加竞拍的人,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资金情况。良苦用心总算没有白费,不仅没有出现他担心的状况,而且比他预先设想的效果还要好,拍卖现场的高潮迭起和16件竞拍作品大多以高出起拍价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成功拍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和他一样喜悦的,应该还有写相声的人。天津作家王鸣禄的两件作品《城管与地摊》和《时间隧道》都拍出了20万元,估计老先生一辈子的相声作品加起来也未必超过了这一次的价钱。他回忆自己第一个相声本子《狗熊与大象》被马季看中后,“他当时给了我36元,相当于我半个多月的工资。”然而后来的创作生涯中,“有时候电台、电视台还能给一点点报酬,而相声演员基本没有给作者稿酬的习惯。”相声作家刘德印也感慨道:“不仅写相声挣不到钱,而且发表相声的刊物几近灭绝,相声创作者展示的舞台越来越少。相声既没人用,也没地儿发表。”天津相声演员魏文亮,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相声作者的处境,他曾经要给自己说红了的一个相声作品的作者2万元稿酬,对方却说什么都不肯要,最后好说歹说才感恩戴德地收下了几千元。而这一次魏文亮花了4万5千元买下了刘德印创作的《老有所思》,一个劲儿说:“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用“拍卖”的方式来决定相声作品的命运并非万全之策。众所周知,相声的魅力并非在于文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表演所进行的二度创作。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艺术加工一段相声,不同的演员以各自的特色诠释一个作品,都会为作品增光添色。相声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无不都是经过历代相声演员的精雕细琢、反复实践才成为传世之作的。但一旦通过“拍卖”而“买断”了相声作品的表演权,也在某种程度上断送了一个相声被各种营养滋养浸润的可能。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外,此次拍卖活动有一定的“作秀”成分,所以最终的拍卖价格是否能够在相声行业内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也有待观察。据说花20万元高价买下王鸣禄相声的某公司其实连作品内容都还没看。承办此次拍卖的拍卖公司不收取佣金和其他费用,也使“首次相声拍卖”的公益性胜过了商业性,象征意义超过了实际意义。因此,与其说这次拍卖给相声作品“定了价”,不如说它以一种“表演”的方式给出了一种关注、一种期望、一种趋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声这一次拍出了所谓的“天价”,无疑对相声创作者和相声演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起到了强烈的冲击,以后那些晚会的宠儿、走穴的明星在没有付出应付报酬之前,不好意思再厚着脸皮抱怨“没有好本子了”。但这并非就预示着今后的相声本子都能获得良好的稿酬,重复性劳动待遇高于创造性劳动的弊病也绝非就能“一夜病除”。 tujian.org
正如姜昆说的一句大实话:“并不担心此次拍卖在社会上的影响,而是担心是否能够得到相声界同仁的支持。“拍卖”不可能成为支付相声稿酬的常态方式,相声作者也不可能指着“拍卖”生存。与其标榜“天价”相声,不如踏踏实实制定成文的稿费标准,给每一个作品以实实在在的报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对于观众来说,无论相声拍出怎样的“天价”,最终相声值不值钱,还得看相声好不好听。也只有靠爱相声的人写相声、说相声,才能让更多的人也爱上相声。光冲着那“20万”写相声的,写不出值钱的相声;而真正值钱的相声,也绝不止2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