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争论"二人秀"是否低俗无意义 如何拯救二人转——中图社
2009-08-10

  非遗传承:何妨从民间汲取生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人转”,真正令其近年传遍大江南北的,却不是“非遗”的头衔,而是赵本山和小沈阳。然而一些学者和专家对此却并不认可,不认为小沈阳是二人转演员,称其所表演的是变了味的“灰色二人秀”。(人民网6月13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不是专家学者现身说法,恐怕没多少人知道,赵本山表演的“二人转”其实是“二人秀”。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二人转”名气如此之大,与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努力分不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按照专家们的说法,赵本山是盗用“二人转”的名字,推行低俗的“二人秀”赚钱。“二人秀”大行其道,而真正的“二人转”却难以寻觅,甚至濒临消亡。在为“二人转”命运感到惋惜时,我们也不禁想问一声,类似“二人转”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发展,才能延续下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赵本山、小沈阳表演的“二人秀”,虽取得热烈的市场反响,收入颇丰,但是一直存在强烈的质疑和指责,谴责其节目低俗,哗众取宠。文化本无所谓雅与俗,每种文化都拥有一定的消费人群,不能因消费者的阶层来划定文化层次,何况,即便是现今的雅文化,也是从俗文化演变过来的。例如相声,原本是在天桥卖艺练摊的把式,服务于下里巴人,贩夫走卒。后来经过侯宝林等人的努力,去芜存菁,才登堂入室,摇身一变为国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争论“二人秀”是否低俗,没有实际的意义。尽管批评之声滔天骇浪,却不能改变其受到民间欢迎的现状。其势头之旺,也使许多演艺大腕主动示好,赞誉之词如江水滔滔不绝。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也不会受到所有人的厌恶。即便被称为低俗的“二人秀”,还是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欣赏它的观众。只要它的内容不违法,不违背社会道德理念,任何人都没有禁止它的权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二人秀”的火爆相对应的,是“二人转”的萧条。一种文化的没落消亡,有很多原因: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观众的欣赏趣味发生变化,被新的文化取代等。与“二人转”有着相同命运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大一批。它们都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没落,被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等新的文化取代。历史上,文化一直处于演变中,不断有新的文化出现,旧的文化淘汰消失。现在称为“遗产”,可见其衰落凋零之态,如若吸引不到观众,单靠专家学者呼吁拯救,也难改变消亡的命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剧,却依然保持活力。不但影视、戏院里可以欣赏到剧团表演,还有大批草台班子在民间巡演。草台班演艺水平有限,虽登不上大剧院,却为越剧培养出一代代观众,为越剧传承做出贡献。这对“二人转”等文化遗产是个启示,有生命力、有民间基础的文化决不会消失。不要指责观众的欣赏趣味,应该检讨自己,为何失去了观众?与其曲高和寡,深锁于楼阁之上,不如俯首贴近观众,为下里巴人服务。与其一味指责“二人秀”低俗,不如改进自己的内容与形式,提高竞争力,与其一争高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江德斌(浙江台州)

     相关链接
    ·争论"二人秀"是否低俗无意义 如何拯救二
    ·昌平区再定三项“非遗”项目——中图社
    ·《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首发 ——中图社
    ·广西“非遗”传承人:最忧后继无人——中图
    ·圆明园木建筑老照片“曝光” 或为国内第一
    ·专家:上海外滩“申遗”应理直气壮——中图
    ·希腊向英国追索流失文物“埃尔金石雕” —
    ·佛祖舍利重返云居寺 “安全是首要问题”(图
    ·“居延汉简”历险记:因战火而逃难(图)——
    ·莫言拍摄罗马游记为保护文化遗产支招——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