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伦敦2月3日电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社论文章说,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诚信度,应该从科研不端行为状况、预防和处理机制、科研评价体制的透明度和客观度等方面来建立标准体系。
社论说,这一标准体系应该包括多组标准。首先是欺诈、造假、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状况,以及对这些行为的预防、调查和惩罚措施。相关措施应该从国家科研管理机构、大学和实验室这两个层面来衡量。
其次是一个国家在科研评价、资助和人员任命等方面的透明度和客观度。
第三是评估一个国家的整体科研政策框架,以及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待遇是否有利于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工作。
社论说,最后是关于“开放程度”。一个开放的科研体系意味着可以接纳国外科研人员的观点和成果,这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是非常有价值的。开放也同时意味着准备接受国外同行的公开批评,这种同行评议的精神对科学本身和建立国际科学互信来说都极为重要。
社论说,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何种科学发展水平,都可以利用这套标准来衡量其科研诚信状况。
述评
严惩造假才能维护诚信
□新华社记者黄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系到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科研造假事件,《自然》杂志的这一社论再次提醒人们,应该严惩科研造假,维护科学诚信。
美国贝尔实验室2002年开除了论文造假的科研人员舍恩。在对这一“物理学界50年来最大的造假事件”的处理中,舍恩的论文不仅被多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撤掉,他本人还被贝尔实验室开除,甚至被母校德国康斯坦斯大学褫夺了博士学位。康斯坦斯大学说,尽管舍恩在当年的博士论文中并未造假,但该大学所在的德国巴符州有一部《大学法》规定:获得学位后的“不体面行为”也可成为褫夺学位的依据。
2006年,韩国对轰动一时的黄禹锡造假案做出处理。在其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撤销后,首尔大学宣布解除黄禹锡的教授职务,政府宣布取消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资格。韩国政府还决定取消黄禹锡所获得的“科学技术勋章”和“创造奖章”,以及“最高科学家”称号。
去年年底以来,国内某大学也被曝出严重造假丑闻。据媒体报道,已发现的相关人员发表在多家国际学术期刊上的造假等学术不端论文有14篇之多,并且此次大规模学术丑闻疑似涉及某位院士和课题组的集体造假。据最新消息,多篇论文在事发后已被国际学术期刊撤销,该高校也开除了相关造假论文的第一作者。 tujian.org 对科研造假的严惩,有利于科研人员养成良好的科研道德,在实事求是的研究中获得有用知识。比如,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研究人员日前对媒体表示,他们试图将人类DNA注入牛或兔等动物卵细胞的人兽混合克隆胚胎实验失败了,尽管如此,科研人员仍坦然表示,他们的工作显示了这种克隆在原则上是可行的。
正如《自然》杂志所言,评价一个国家的科学诚信状况,不仅要看发现了多少学术丑闻,还要看对这些丑闻的调查和处理程度。对那些存心造假的科学骗子,一开始也许难以发现,但只要调查和处理及时深入,仍然可以有效地维护科学界的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