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医药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六大措施落实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
2009-05-20

  (记者孟庆普)“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是检验深化医改成效的重要标志。”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1月9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国家队”、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及严格监管六方面入手,落实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强说,医疗卫生是关系民生的社会事业,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不同于经济事务,不能完全靠市场来配置资源。为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必须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和强化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要努力建设好“国家队”。高强说,公立机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国家队”,是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主力军,是卫生人才的孵化器,是医学创新的基地,也是政府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必须建设好、发展好公立医疗卫生队伍,在日常服务中能够发挥引方向、作表率的作用,关键时刻能够“调得动、派得出、用得上、干得好”。

  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高强说,只有较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遏制创收倾向,才能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维护人民健康利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高强指出,近几年,中央多次提出医药分开的要求,其实质不是将医药机构分开或医药管理分离,而是要消除医疗机构扩大药品销售的利益驱动,规范药品合理使用。必须在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问题上取得突破。近两三年内,可先从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做起,实行药品零加成销售,政府对这些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给予补助。同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改革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的试点,并与改革医药人事分配制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卫生投入等措施同步推行。

  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高强指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关系到每个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是卫生部门必须重点抓好的工作。基本要求是:制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服务,促进健康公平;逐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覆盖范围,在农村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对参合、参保居民的补助标准,缩小不同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差距,扩大城乡居民受益面和受益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药物;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为居民提供良好服务。其方向和原则是:政府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保障,医疗卫生人员为城乡居民健康提供保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严格医疗卫生监管。高强强调,改革医药卫生管理体制,还必须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政府卫生部门的主要职责由“办医”向“管医”的转移,加强卫生监管,规范服务行为,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独立法人,要承担起“办医”的职责,严格内部管理,实行岗位问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更加注重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监管,把工作重心放在定标准、立规范、严准入、重监督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解放军疾控所获国家实验室资质
    ·加拿大研究发现:“察言观色”东西方人有差
    ·英国一麻醉师“摆乌龙”病人被弄成“活死人
    ·调查:75%大学生介意伴侣曾与他人有婚前性
    ·持北京绿卡可上生育险 无绿卡者费用由单位
    ·北京“吹牛”药品广告下降5% 将加大检查力
    ·上海07年常住人口1858万人 08年有9项计生任
    ·贵州正安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疫区封锁
    ·“全国爱肝日”:专家提醒乱服减肥药易患肝
    ·中国儿童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时存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