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孔令敏□ 18岁的魏玲变了
2009年元旦前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病房里,地震重伤员、东汽中学18岁的高二学生魏玲围着自己编织的粉色围巾,抹上口红,坐着轮椅自己“走”进了ICU副主任康焰的办公室,为每一位她所熟悉的医生、护士送上新年贺卡。在给康焰的贺卡上,她工整地写道:“感谢您……祝您一帆风顺。”
魏玲的手真是特别巧,当疼痛不是那么难以忍受时,她就为每一位女医生、女护士编手链。她说,希望她们能戴着她送的手链,在新年联欢会上跳舞、唱歌……
毕竟只有18岁呀,在能够坐上轮椅时,魏玲快乐得像个孩子。她一边撒娇地搂着医生林洁的脖子,一边嚷着要坐轮椅出去散步。林洁说,她特别喜欢坐轮椅,虽然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虽然每次坐上去都需要先放上两个厚厚的垫子,虽然每次“散步”都只能坚持十几分钟,但那仍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和去年9月记者看到的魏玲相比,现在的她判若两人。那时,她每一次换药,整个ICU都能听到她的哀叫。意识不清醒时,她还会大声地喊:“地震了,房子要塌了……”她也曾拉着记者的手,幽幽地问:“我以后该怎么办?”
为了他们,所有人都拼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提起魏玲,康焰就笑了。是的,当这个右下肢膝上截肢,左髋解脱完全离断,截肢后经历过创面大范围气性坏疽、大出血、动脉栓塞和多次清创手术的小姑娘一次次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康焰和所有ICU医护人员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她能够活下来。那时候,康焰们只能反复用“许三多”的话勉励自己:不抛弃、不放弃!为了每一个重症伤员,拼了!
终于,当初那个爱哭爱叫的魏玲笑了。
据了解,截至去年12月23日,还有20名地震伤员住在四川省3家医院的ICU病房里,其中华西医院有15名。
对于华西医院ICU里的15名伤员,康焰说,地震重伤员已经进入密切监测和相对长期的支持治疗时段。目前,剩下的伤员情况都基本稳定,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年伤员,他们大多身体基础不好,需要呼吸支持和持续监测,其中两三名年龄较大的伤员仍不排除有生命危险;另一部分是截瘫和脊柱损伤患者,大多需要创面修复和伤口愈合。这些伤员都还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转入康复科或其他科室。
虽然已是元旦假期,但华西医院ICU里,繁忙依旧。在这间算得上宽敞的病房里,曾经上演了一幕幕由二三十名医生共同抢救一名伤员的震撼场面,曾经汇集了全国大部分的ICU和各个学科的医学精英。这里最多时曾同时住着84名地震重伤员,前后一共接治了155名伤员,而死亡率不到10%。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多学科协作救治重症伤员
地震是一场灾难,但不可否认,它也给重症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康焰说,在地震重症伤员救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重症医学的价值被认可,而大家一直致力于将重症病人集中在有条件的ICU平台上,联合多学科协作治疗的模式同样也得到了认可。而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抢救、治疗更有效果,还能节约医疗资源、提高重症伤员的救治成功率,今后再发生大批重症病人集中治疗的时候可以加以借鉴。
康焰认为,在2008年7月4日之前,在国家的学科目录里,还找不到“重症医学”,而地震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将重症医学推进了国家标准委员会的视野,如今重症医学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面对发展机遇,整个重症救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也凸显出来,尤其是空间可以扩充、设备可以购入,但受过训练的护理团队不可能一下子到位,所以整个重症救治团队还需要不断培训。
康焰还认为,对地震伤员的治疗印证,重症病人救治应该确立三级管理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应该收治不同级别的ICU病人。因为每个医院都会有自己的重症病人,要想使这些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就应该将这些病人集中起来。如果医院不能救治,就应该及时向上一级医院转移,从而提升大部分重症病人的治疗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