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及公共卫生保障人员密切合作,才能为奥运筑起传染病防控屏障。不久前,一位菌痢患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防控,就考验了两支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一名腹泻10次以上、呕吐10次以上的志愿者,经医疗站确诊为菌痢,请公共卫生保障团队速与其接洽。”在8月初的一场手球比赛中,主管传染病防控的傅济医生接到医疗点的报告。顾不上吃中午饭,他就和医生朱琳迅速赶赴医疗点,向接诊医生了解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于菌痢属于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必须尽快处理。如果在奥运场馆内导致二代病例的发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这名志愿者只留下了姓名、性别、年龄和住址,没有电话和具体的部门,我们必须从几万名场馆内各类人员中找到他。”
据介绍,为了找到这名患者,两名传染病防控工作人员首先到志愿者服务部调查。经过一番寻找,他们在志愿者部提供的名单上看到了这个名字,但是电话那边的回答是“最近没有不舒服,更没有去过医院看病”。调查证明,这是一个重名的志愿者。
“既然不是奥组委正式注册志愿者,如果这位腹泻患者在场馆内,那么就应该是非注册人员——场馆内员工。根据前期公共卫生团队对场馆人群情况的摸底,查找这类人员只能找场馆的人事经理。”傅济称,人事经理调出电脑里的人事名单,很快找到了另外一名相同名字的员工。这名员工是场馆内保安,食宿和工作都在场馆,没有注册。公共卫生保障团队把目标锁定在这名志愿者身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调查,这名保安确实腹泻过,去医院看过病。他们对保安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要求安保经理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完全康复后方可上岗。之后,公共卫生保障团队还对驻地进行了消毒处理,这场菌痢风波终于平息。
奥体中心体育馆医疗经理吴航告诉记者,这次事件使医疗点与公共卫生的关系更加紧密。医疗站初诊成为公共卫生监督的“晴雨表”。医疗点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刻与奥体中心公共卫生保障团队进行对接。吴航称,医疗站诊断腹泻病例后,医生会询问他当天是否多次腹泻,并根据患者的体温作出判断。“一般情况是日腹泻超过3次,体温超过38℃,我们就上报指挥部,同时上报疾控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