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王丹□
在首都体育馆内,医疗经理林剑浩带着急救医生和护士坐在场边,随时准备提供医疗服务。每天10时到次日凌晨1时,超过15个小时的工作强度让每个人都“沧桑”了许多。但只要一进入工作状态,每个人的疲惫又在顷刻间烟消云散了。
8月9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在首都体育馆拉开战幕,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以不败的纪录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在精彩赛事的背后,有一支队伍如终在不被人们注意的地方默默战斗,担负着1.8万名观众及运动员、官员的医疗保障任务。他们是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为主组成的医疗团队。
当真正的战斗来临
8月10日深夜24时28分,首都体育馆第一天的排球赛事刚刚结束。“体育馆外南侧观众出口靠西位置有一名观众晕倒,请派医生护士!”林剑浩的无线电手台里突然传来呼叫声。不到两分钟,林剑浩派出的第一组医护人员就出现在患者身边。这是位中年妇女,特意从外地赶到北京看比赛。她倒在一楼和二楼中间的楼梯上,满头大汗。林剑浩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医疗人员在原地对患者进行检查,心电图显示没有明显异常,基本排除了心梗。志愿者马上用担架将患者抬到最近的医疗站,立即输液。第二组医疗成员赶到医疗站,外科医生为患者进行了简单查体,初步诊断为急腹症,随即患者被场馆专用救护车转运到人民医院继续治疗。此时距离发现患者不到20分钟。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虽然医疗团队的紧急救治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夸奖和感谢,林剑浩还是对医疗团队提出了改进建议:“这次事件让我们意识到,虽然比赛结束了,但只要有一名观众没有离开场馆,医疗队员就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不允许喝彩的队伍
“我们只是站在场地的一侧,不知道球是不是出界,也不知道运动员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只关心为救球而倒下的运动员能不能起来。”来自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医生杨帆说。
在首都体育馆内排球场的西侧,3名身穿荧光黄色马甲的医疗服务人员静静地关注着场上队员的一举一动。与赛场上观众此起彼伏的欢呼声相比,他们表现出不合时宜的“冷漠”。这支队伍有属于自己的名字“FOP”。FOP是英语FieldOfPlay(场边区)的缩写。
当运动员在赛场上受伤,经裁判和队医的允许后,FOP医疗组成员就要在赛场边实施现场急救。他们的急救过程将在数万名观众的注视下和数百个媒体的镜头下完成,这就要求成员具有迅速的病情判断能力、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团队配合和超强的心理素质。“比赛越激烈,观众越兴奋,我们就越紧张。”杨帆告诉记者,“因为随时准备上场,所以在运动员摔倒时,我们都要仔细观察。一旦运动员受伤起不来,我们就要初步判断该带什么东西上场急救,是脊柱板、冰块,还是绷带……”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的职责就是为运动员提供医疗服务。”杨帆说,“不管比赛多精彩,我们也不能欢呼,不能呐喊。特别是遇到中国队的比赛,心里再激动,也只能在心底默默地为中国队对加油、助威。”
“电视是我们的监视器”
一楼看台两侧各有一间不大的屋子,这是观众医疗站。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在整场比赛中都要在这里待命。“这里是每天任务最重的地方,由于国际排联要求场馆温度为16℃,所以感冒、发烧、腹泻的观众和志愿者不少。”林剑浩说。
驻守在首都体育馆的医疗队成员共30人,包括21名医生、两名医疗经理和7名学生志愿者。他们分为5组,即FOP、运动员医疗站、观众医疗站、急救车和观众席观察哨。医疗队员中除了FOP成员和3位观众席巡场志愿者,其他人虽身处赛场,但只能从电视机里观看比赛。
“比赛时,我们不能换台,必须把比赛看完。”林剑浩告诉记者,电视机是他们的电子监控器。“我们不能进入场地了解观众和运动员的情况,但通过电视屏幕,可以看到赛场内的大体状况,以便掌握第一手信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