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张昊□
2005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34天,2006年为241天,2007年为246天。而2008年仅上半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就达到123天,比去年同期多13天,创近9年来最佳。2001年北京市申办奥运会时承诺,保证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符合人体安全的标准。数字告诉我们,北京的空气在一天天地好起来,我们正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诺言。
160余项措施保蓝天
乘坐北京地铁13号线经过芍药居站,在车的东边可以看到太阳宫燃气热电厂两个高耸的白色烟囱。为了看看这两个烟囱冒烟的情景,记者前后跑了3趟,结果都未能如愿。在回答这个电厂是否开始工作的问题时,电厂工作人员说:“现在奥运临近,电厂当然要工作了。但是它在工作时冒的烟很淡,不注意是看不出来的。电厂使用的新燃气技术实现了无烟尘、无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仅是同等级常规电厂的一半。”
从2001年申办奥运会成功以来,北京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7年来,为了北京的蓝天,该市政府共制定、实施了160余项治理措施。
北京市环保局宣传处处长王小朋告诉记者,首先是调整能源结构,电力、天然气和油品等优质能源的使用率从2000年的45.4%上升到了2007年的60%以上。其次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将高能耗和污染重的企业停产、转产或搬迁,其中包括引人注目的首钢等大型企业的搬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吸入颗粒物是控制重点
“2008年7月24日,北京空气质量:良;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在鸟巢的西南方,有一块牌子显示着每天的空气质量。经过7年的大力治理,北京的空气质量有了巨大进步,但是这种名为“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物还在扰乱着北京的天空。
据北京市环保局专家介绍,可吸入颗粒物又被称为PM10,指的是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它们能在大气中长时间漂浮,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都能造成不良影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专家说:“可吸入颗粒物顾名思义主要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可以侵害呼吸系统的各个部分。如果大量小颗粒沉积在肺部,还会引起心肺功能的下降,造成心衰、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北京市的可吸入颗粒物来源主要有4个: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工业排放和工地扬尘。其中道路、施工、裸露地面造成的扬尘是最重要的来源,占30.5%,其他如工业燃煤或粉尘排放占29.7%,机动车尾气排放占23.3%。
专家解释,虽然可吸入颗粒物只是评价空气质量众多的指标之一,但它是拖北京空气质量“后腿”的主要因素。无论是调整能源结构还是控制工地扬尘,都是为了阻击可吸入颗粒物这个控制重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奥运空气质量没问题”
走进北京市环保局的大院,两排蓝白相间的汽车整齐地停放着,车身上写着“北京市环保局空气检测流动车”。该局检测中心主任于建华说,这些车可以满足奥运赛事的空气检测需要。目前北京市有常规空气检测子站27个,日夜检测北京18个区县的空气质量。这些子站都配备了世界最先进的空气自动检测设备。
检测多年所得数据显示,经过7年的努力,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年9%的速度下降,其他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更是分别下降了34%、26%和7%。从2001年到2007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上升了19个百分点。今年的目标是让达标天数达到265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数字,北京市环保局专家才坚定地说:“有完善的检测系统,有科学的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奥运空气质量没问题!”
265天,这样的数字很客观,却又太抽象。不用戴口罩、可以看星星,这些才是老百姓对大气污染治理形象化的要求。目前,北京环保机构已经着手研究“后奥运”时期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