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魏萍□
“我愿做中国劳苦大众的‘牛’,为党的事业拉车不止。”作为科研人员和医生的她,对事业、对患者投入深情,堪称白衣天使中的楷模。
属牛的冯理达最喜欢的动物是牛。她在工作中也有一股子牛劲。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冯理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工作期间,组织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并担任该室和流行病科负责人。她先后作为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防治传染病工作组负责人,29次带队奔赴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北京郊区等血吸虫病、流脑、霍乱、浮肿、痢疾等重疫区一线,以及邢台地震中心区,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农村基层干部同吃同住,深入偏僻公社和生产队,挨家逐户防病治病。这期间,她的14份工作经验总结和研究论文,被卫生部转发用于指导全国防疫工作,并被学术期刊转载。
冯理达当年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守一回忆说:“1961年新中国发生了第一次霍乱。当时我们到广东进行传染病防治。我记得冯理达是一个防治组的负责人。她工作非常敬业,不怕艰难和危险,经常下乡去采样、调查,一边进行防治,一边坚持搞科研,制定相关规范和手册。因为她是留苏博士,医学功底非常深,把一些新知识和方法运用到传染病的防治上,取得了显著效果,起到了核心骨干作用。” tujian.org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冯理达来到海军总医院工作。在没有资金、设备和资料的情况下,她自力更生创建了免疫室,坚持每天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病情,以精湛的医术和热忱的服务赢得了患者的信赖。
2003年春天,非典在一些城市肆虐。冯理达主动向院领导请战,积极向官兵和群众宣传预防知识,加班加点收集整理出5套4447条疫情资料,为抗击疫情贡献了力量。
冯理达在免疫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均取得开创性成果,先后主编学术专著8部260万字,发表论文60余篇。她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免疫学学科建设思想,建立了免疫宏观学与微观学、老年免疫学、免疫康复学和部队免疫学等基础理论,并由一般性研究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研究,探索出一条防病治病新途径。(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她把免疫学研究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运用电学、力学、电动力学等学科知识,对细胞、分子进行传统医学和免疫学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其中人体科学对免疫功能的研究、肿瘤细胞的免疫研究和免疫功能的研究3项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她积极倡导健康健美长寿理念,提出大量新观点和新疗法,历时近10年撰写了《健康健美长寿学》专著6部,深受群众和部队官兵的欢迎。 tujian.org
1991年,她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20世纪和21世纪世界500名人、世界2000名杰出科学家。
认识她的人都说共产党好。因为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风范和为人民服务的作风。
2006年11月23日是冯理达的81岁生日。她的儿子罗悠真拉着她到商店购买生日礼物,她却让儿子购买了4000支圆珠笔,当天就寄给了西北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
有一年,农村女孩王惠患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她把王惠安排在自己身边吃住两个多月,康复后又送其到计算机学校学习。
冯理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20年。在这20年里,她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普及健康教育等问题提出议案155项、书面发言53份。在她的倡议下,北京市拨款120万元为“抗癌乐园”解决了活动场所。从医院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她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入部队和社会各界,热心宣讲科学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她先后为社会各界群众作讲座1000余场次,从未收取任何报酬。
她一直保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直到80岁时,除了参加公务活动外,冯理达仍然骑自行车上下班。晚年的冯理达经常深入偏僻乡村,为革命老区的乡亲送去保健知识。她从为百姓省钱着眼,从减轻百姓负担、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出发,强调防病重于治病的理念。她苦口婆心地教育大家注意预防疾病,号召大家:平时多注意,自己少受罪,人人不生病,国家不受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