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曹政□
开头有些乱
“这次的灾后应急心理救援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四川省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赵红说。绵阳市在本次地震中遇难人数最多,成为心理干预的重点地区。灾难发生后,第一批本地的心理救援力量在第一时间出发。随后,卫生部先后派出两批专家组。各地医疗队中也有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的身影。
中科院心理所和上海增爱基金会紧急启动了“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分批向灾区派遣心理学专家。民间机构“中国心理网”开辟了“抗震救灾心理援助”专栏,3小时内就有120名心理工作者报名。根据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和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调查,有超过50支1000多人的心理救援队伍赶往四川灾区。
但是,混乱也随之而来。“走到哪里,你都可以看到各种心理援助组织,有政府的、民间的、本地的、外地的,太多的人打算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救助。”一位从北京赶到绵阳的精神科医生至今想起来还是有些头大。
在赵红看来,救援人员自身的能力资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种大规模的心理救援行动的组织工作暴露出许多漏洞。“专家、志愿者、救援队之间都没有沟通,更谈不上资源整合,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干扰和伤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毕竟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出一些问题是情有可原的。”赵红说,他们正在尝试将政府派的心理救助人员和民间志愿者的力量进行整合。
民间组织发挥作用
6月17日,绵阳九洲体育馆外已经没有了一个月前的吵闹景象。在临时安置点的入口处,一个蓝色的帐篷外挂出“希望九洲”的牌子。在外人看来,这里更像一个幼儿园。帐篷周围挂满了色彩斑斓的画,四周是打闹玩耍的孩子,大多笑得很开心。从5月16日开始,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们在得到卫生部派驻的心理干预专家组的支持下,在九洲体育馆设点做心理干预工作,成效明显。
这里聚集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志愿者。他们分为两部分:一些人是老师,主要是安抚安置点里面的孩子;另一些人则是具备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主要承担对受灾群众的初步心理安抚和重症心理疾病的调查工作。“希望九洲”主要做三方面工作:组织协调培训志愿者;组织儿童活动天地,如小书摊、小朋友作品自我展示;逐一进帐篷调查,并进行初步的心理安抚工作。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虽然表面上看,更多的是和孩子打交道,但实际上这是志愿者们摸索出的开展工作最有效的突破口。受伤害的成年人警惕性很高,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改变他们的孩子可以进而影响家长,也能达到心理干预的目标。而且,借助与孩子的接触,还能对成年人的精神状况进行初步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发现情况比较严重,他们就会与专家联系。志愿者的定位非常清楚,只进行心理陪伴和抚慰,专业的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科疾病的治疗,都会交给专业的医生进行。现在的工作模式是分层的,一线是老师,二线是心理咨询师,三线是专业的医生和专家。
专家指导分工合作
在赵红看来,“希望九洲”的价值不仅在于照顾了多少孩子。“志愿者与专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这种模式被证明对灾后人群心理干预工作是非常有效的。”他认为,“希望九洲”的出现,是政府主导下积极调动民间力量,联合抗灾的一次颇具价值的实践。
目前,临时安置点的群众正陆续离开。“从心理干预角度来看,干预需要连续不断地长时间进行。我们希望,灾区群众离开后同样能得到关注和关怀。”赵红说,有两种方法可起到作用。一是在当地相关医务人员中进行心理干预培训,培养本地力量。二是在各地培训志愿者,让他们成为到四川服务的后备力量。
“从唐山大地震、克拉玛依大火、大连空难到后来的桑美台风、山东火车相撞,再到现在的汶川大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由最初的缺失,发展到后来专业医疗机构自发组织,再到国家组织,直到现在国家主导下与民间力量一起行动。”参加过多次国内外重大灾后心理干预行动的卫生部专家组成员何鸣教授,在谈到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时认为,这是观念在进步,技术在进步,力量在整合,是目前我国心理干预工作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