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钱峰)卫生部近日印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乙、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潜伏期一般为7天~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月~10月。不同国家的报告略有差异,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我国曾在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根据国外研究,该病与莱姆病的地区分布相似,我国莱姆病流行区亦应关注此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