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尽一切努力为参合农民看好病 |
2009-05-20 |
|
□本报评论员□ 新农合增资扩面,参合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必将得到巨大的释放。但是,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总体能力薄弱,一些地方农村医疗机构设施条件差、服务水平低、服务不规范,特别是缺乏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不能为农民就医提供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制约新农合发展的瓶颈。如何打通这个瓶颈,确保参合农民实实在在受益,是我们的迫切任务。
现实地看,队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机制是打通瓶颈的三个突破口。
执行政策靠队伍。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几十万有着农村卫生“网底”之称的乡村医生。他们出身农户却肩负药箱,几十年如一日为乡亲们祛病镇痛、防病防疫。他们平凡而默默无闻。大巴山里的郑字全、天山脚下的救命丫头刘玉莲、革命老区的薛怀清等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推广新农合,离不开这支队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发展,乡村医生整体已经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卫生院养不起好医生、农民不信任卫生院,一些地方的卫生院已陷入既留不住医生、又留不住农民的双重困境。农村卫生机构普遍求贤若渴。
农村卫生缺人更缺才的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发展新农合,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卫生人力队伍培养丝毫不能放松,必须进一步贯彻中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一切条件引导新生力量去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同时要认真考虑乡村医生的实际需求,从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方面切实给予他们好政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解燃眉之急,国家组织实施了“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大批城市医生带去了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他们激活了农村卫生困局,大大提升了农村医疗机构的人气。在新农合增资扩面的新形势下,各地要继续落实这项工作,创造条件、创造机制,吸引更多城市医生下乡支农,同时要做好开展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试点工作,为老少边穷地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创造条件。
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据统计,从2004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94亿元,新建或改建两万多个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今年还将投入27亿元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这批按照标准化建设的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仅宽敞明亮、功能齐全,而且配备了B超、心电图机、X线机、血尿便化验仪器、妇产科仪器等多种设备,改变了农村医疗机构只有听诊器、血压器和体温计“老三样”的落后局面。当前,我们要做的是用好用活这些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参合农民提供诊断正确、疗效良好的服务,绝对不能让这些宝贝躺在屋子里睡大觉。强调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有些地方的主管部门抓投入了,但是管理上抓得不够,没有注意到新设备和现有人员的技术差距。另外,这些大中型设备维修的经济负担和技术来源也是很大的问题,主管部门要想方设法排忧解难。为了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国家允许有条件的地方规范开展健康体检,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这些政策为新设备发挥用武之地创造了条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农合制度的建立需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综合改革的配套实施,改革运行机制,维护农村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尤为重要。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后,完善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使参合农民真正受益将成为工作重点。维护农村医疗机构公益性就必须转变现行运行机制,从机制上确保乡镇卫生院不变成赚钱机器。实践中,一些地方改革医疗机构的支付制度,推行门诊按人头支付或者总额支付,住院按单病种定额付费结算等方式,有效促进了乡医和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合理诊治、合理用药,得到了参合农民的拥护,对巩固农民参合率有切实意义。今后,卫生部门将在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按照国家要求探索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各地应做好准备,积极配合。
维护农村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就必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药品能用普通的就不用贵重的,能用口服的就不用注射的,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要定期分析医疗质量和医药费用情况,限制非报销费用比例,促使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向合理、适宜、安全、有效、节约方向发展,对滥用药、大处方、大检查等违规行为要坚决追究处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