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刚通讯员陈亚伟□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残疾人中,肢体残疾的人数最多,有2977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9.07%。在这些肢体残疾人中,有康复训练需求的占27.69%,而接受过和正在接受康复的仅有8.45%。
另外,我国共有19000多个开展康复服务的各类康复机构。如此多的康复机构为何远远不能满足肢残者的康复需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社会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时海峰将此归因于康复人才的缺乏、早期干预概念未被广泛接受、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这3个难点。
康复人才缺乏
来自地震灾区的蒲虹学失去了左臂和右腿,现正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行康复治疗。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训练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步态。在这里,蒲虹学的康复病历有厚厚一本,除了记载临床的,还有生活中、心理上、各种康复疗法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解释说,康复医学是一门系统科学,医学是主体,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材料学等。病历反映的是肢残病人的康复过程,所以必须全面记录。
“正因为康复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科学,所以我们需要各学科人才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康复工作。”时海峰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康复人才的培养,我国起步较晚,1989年才开始大学专科、本科和中专的康复治疗专业教育,2003年才出台了本科康复治疗专业教育设置条件及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目前,我国已有14所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
“国外的康复医师是从医学专科毕业后,经临床工作2年,再学习3年的康复专业理论知识,然后经考试合格才能从事康复工作。而我国目前的康复人才队伍主要来源于对原来的理疗、临床医师及教师、工程师进行培训。”李建军说,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科班出身的康复治疗师更是凤毛麟角,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显示,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而所需的各类康复人才达35万人,其中涉及肢体残疾康复的专业人才近30万人。
早期干预需要配套政策
“对于肢残患者,不仅要救命,还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做到生活自理。”李建军说,“这就必须进行早期干预。医务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意义的宣教,指导他们如何做。”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康复医师赵力生介绍说:“由中风导致截瘫的肢残患者虽然经抢救挽回生命,但往往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早期干预的概念,做完手术后就早早回家中休养,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致使许多可以恢复的功能无法恢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致使有康复需求的肢残患者不能进行康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康复治疗项目需要自费,医保不能报销。
13岁的小辛岳患有脑瘫,从5岁起便在甘肃省康复中心进行PT(物理疗法)和OT(作业疗法)等康复治疗。辛岳的妈妈告诉记者,小辛岳没有参保,治疗费用全部自理。
据介绍,一项PT治疗,一天的费用为50元~100元。对低收入的家庭来说,这笔医疗费用是无力承担的。
目前,康复医疗仅在我国的个别省市被纳入了医保。比如在北京,医保报销的康复项目为80多项,而有的地方仅为10多项。
时海峰介绍说,康复治疗项目的制定有点像基本药物目录,要在国家层面制定一个统一的收费项目,各地可以根据本地情况有选择地纳入。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健康报社主办
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协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