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黄雨清朱燕亮
“尽管120急救站、急救车一直在增加,但市民呼叫救护车难的现象仍存在。”在今年“两会”上,朱如安代表提交书面意见,建议“在本市建立救护摩托医生队伍”。记者14日了解到,市卫生局已经采纳了这份建议,明确表示,将建立和开展多维、立体、全方位的院前急救服务模式,包括实施摩托救护。目前开展调研和分析工作。
朱如安代表调查发现,急救车一般要至少10分钟才能抵达,若遇上主干道堵车或进入人口密集的老城区,120急救车到达时间更久。因此,他建议成立一支机动性强、穿插快且备有一应便携式急诊设备的摩托车医生队伍。日前,北京市急救系统就配备了急救摩托车,急救医生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摩托医生’出现后,地面120急救反应将更为快捷。”
对此市卫生局明确表示,将在一定条件下逐步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和开展多维、立体、全方位的院前急救服务模式,包括实施摩托救护。事实上,市医疗急救中心曾于1997―1998年计划实施城市摩托院前急救,但因各种原因被搁置。
最大的难点在于医师资源不足。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市医务人员共550名。按照每车2名医师计算,缺口为450人。而且因为岗位缺乏吸引力,留不住人,因此当前院前急救医师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支撑摩托救护项目。此外,摩托救护尽管可以将急救医生第一时间运送到位,但在转送伤病员方面有欠优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悉,去年本市将急救网络建设列入市府实事,新建15个标准化医疗急救分站,新增120辆救护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