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韦锦田□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经过自治区血吸虫病防治考核组严格的考核认定,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1986年,宜州的血防工作转入了监测阶段。如今,他们的工作做得怎样?日前,记者到该市进行了采访。
历史上,宜州曾是全广西排名首位的血吸虫病重灾区,疫病波及12个乡镇356个自然屯,普查出的血吸虫病人有16900多人,钉螺孳生面积高达566.78万平方米。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宜州送走了“瘟神”,上述数据只存在于历史档案里。
宜州市寄生虫病防治站副站长韦少夫告诉记者,自1986年以来,该站始终把搞好血防监测、巩固血防成果作为全站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丝不苟地进行螺情监测,谨防瘟神卷土重来。
面对疫区的12个乡镇、49个行政村、356个自然屯的河沟沼泽,寄防站的血防人员按照“一般环境认真查、复杂环境加框查、可疑环境反复查、交界区域延伸查”的要求,未敢丝毫马虎。每当雨季洪水退后,他们都及时地跟踪查螺。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宜州市最近3年共投入专业人员3725人次、民工507人次,完成螺情调查535万平方米,其中非疫区扩大查螺6.5万平方米;反复灭螺面积17万多平方米;下框查螺209376框,超额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消灭血吸虫病至今已近25年,但宜州市寄防站的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深知血防监测工作任重而道远:原螺区相当多的复杂环境仍未能改变,部分原螺区的地貌随着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了“极化”的情况(即原螺区群众可以开发利用的环境改变得很彻底,群众认为不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则回复到几十年前的荒芜状态,极适合钉螺孳生),外来传染源的侵入几率正在增加。2006年~2008年采用血吸虫酶标法(ELISA),他们对来该站门诊就诊的可疑体征人群或疫区人群973人(主要是小学生)做试验检查,发现阳性14例。于是,2009年农历正月十五过后,寄防站专业人员就全力以赴深入一类疫区京口、龙拱等8个行政村,开展查螺工作。
2008年寄防站专业人员还对石别、北山、北牙、同德等乡镇19个螺区村村民、学生7000多人,作了血防及肠道寄生虫病有关知识现场宣教,使受宣教对象普遍对血防监测的必要性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他们还与疫区乡镇基层卫生部门加强协作,鼓励各级卫生人员积极报螺、报病,年内收到群众和医疗部门报螺、报病各3次。尽管经核查均为误报,但由此证明采取的宣教收到了一定积极的效果。
为了更科学地开展血防监测工作,宜州市寄防站还将血防资料管理纳入微机管理系统。该市原有“历史病人”16900人,转入监测阶段后尚存9000多人。对于这些还在世的“历史病人”,他们逐一随访查核,重新整理造册并输入微机数据库。在此基础上,2006年以来又把该站所有血防图表进行了整理和保存,并根据历年查灭螺、查病的历史资料建立了相关的资料系统,这对以后的血防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