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卓瑶
去年12月2日,重庆61岁居民杨正林喝酒中毒被送往医院抢救。在监护室住了6天,用去医疗费5.3万余元。杨正林参加的是“城乡医保”,儿子拿着他的医疗费报销时,被告知最多只能报销50元(一档门诊每年报销最高限额),原因是他的医疗费全部都发生在门诊,属于门诊费用。
(2月24日《扬子晚报》)
别说杨正林搞不懂,相信许多人读了这条消息都会傻眼。5.3万余元才报销50元,这算什么“城乡医保”呀?据城乡医保中心人士介绍,要想多报销费用至少得学会四招:提前表明身份,要求医院按照医保报销规定进行治疗;仔细查看清单,尽量使用能报销的药品;符合住院指征的一定要尽快住院,不在门诊逗留;在区外就医病情缓解后,应及时转诊到区内就医。而杨正林遇到的问题,正是由于他不懂住院才能大幅报销的“窍门”。
其实,看病不懂“窍门”的并非杨正林一人。据媒体报道,在重庆九龙坡区,不懂“窍门”吃亏的市民已高达九成,其他地方亦可想象。
难怪在一些地方出现大量退保现象,难怪不少群众反映参加医保和不参加一个样。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城乡医保”竟到了九成市民不懂吃亏的地步,这样的政策不明显成了“弯弯绕”?但愿“看病窍门”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反思,改除医保制度之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