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枪枪
“人越腐败,死得越快”。日前,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应邀到广州举办健康讲座,不时引经据典,谈论贪官命短的话题。洪昭光指出,病由心生,心理压力是百病之源,76%的疾病是情绪性疾病。他指出,凡是贪官心理压力都很大,贪官之所以易患病或短命,是其心中的贪欲及由之而来的压力所导致的。(2月18日《羊城晚报》)
关于“病由心生”,关于“76%的疾病是情绪性疾病”,这并非是什么高深理论,而是美国执业医师约翰·辛德勒在其畅销书中指出的,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就叫《病由心生》,归纳总结出了心身医学或心身疾病的概念,这在科学上是有研究和试验调查依据的。病由心生在中国文化或中医中最典型的例证是杯弓蛇影,与洪专家所举的贪官病死例子异曲同工。但是,心理压力固然是疾病之源,若此就定论说贪官因此而命短,“人越腐败,死得越快”,实在过于武断。在看似科学唯物主义的包装下,其实是唯心主义的内核。
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群都遭受着生活、就业等社会压力的困扰,在一些行业更是呈现几乎全员亚健康的状态。这几年关于白领阶层猝死的案例和研究比比皆是,《人民日报》2004年5月27日报道指出,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北京安贞医院历时10年在70万人群中进行的调查数字是:10年间,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卒中在35岁年龄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而急性冠心病男性在45至49岁年龄组增加了50%,女性55至59岁年龄组增加了32%。每周至少会有2—3名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因心梗或脑卒中急性发作入住安贞医院重症监护室。更有媒体报道指出,某些地区调查,在职死亡的新闻工作者的平均寿命只有45.7岁。而归结其原因,出现这些人群“短命”的现象,乃是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以及锻炼不够充分,加上基因遗传、病毒进化等原因的综合作用结果。这个结果,并不适用于洪专家的“贪官命短”论,难道这些“短命”的人人个个贪念过盛,身有腐迹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之所以能出现洪专家作为论据的“腐败官员命短”的调查案例,其实是个很容易理解的事情——这是个比较学理论的问题。如果你刻意跟踪落马后贪官的寿命,视角自然会单独落于这一群体,统计的数据自然以整个官员群体为主要参照对象,但整个官员群体中究竟有多少腐败分子,却是个隐蔽性极强的问题,因为你无法得知这些官员中有多少腐败分子没被挖掘出来。所以,依此比较做出的统计结论,只具有相对性,而并不具有绝对性。因此,“腐败官员命短”论其实是个相对论断,具有一定科学性,但更具有偶然性。
“贪官命短”,其实包含着公众仇腐反腐的美好愿望和心理期盼,更契合着中国“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传统道德理念。洪专家或许正因如此,才抛出这个“贪官命短”论,以投公众心理所好,满足公众的心理期待。“贪官命短”论实质就是一个唯心论的精神自慰,尽管它有着一定的医学科学的成分在内,但却绝对不能当成反腐败斗争的真理去应用。那样,就引偏公众以公民意识的力量反腐败的路径了——公众容易对贪官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你尽管贪好了,反正“人越腐败,死得越快”!反而失去了与腐败做斗争的动力。
全民心理健康的预防和保健,自然是当代中国医学应该也必须关注的方向,也应该是专家定向研究的课题。但对于“贪官命短”论这样的偏僻研究,还是少一点的好吧。一方面,这有着误导公众思维的嫌疑;另一方面,这实在是个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研究,贪官会因为并不能真实触摸感受到的“命短”论而止贪吗?这种可能性简直微乎其微。我国法律中死刑徒刑都有,如果贪官真的怕死,法律的威严更容易令其产生敬畏,更具有震慑力。因此,归根结底,反腐败靠的是法治,是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不会是唯心的“贪官命短”论!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