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医药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夏季驱蚊慎用盘式蚊香 长期使用或许可引发癌症发生
2010-06-25

  夏天又到了,蚊子满天飞。每到夏天,人们便纷纷拿起武器,打起驱蚊之仗。挂蚊帐、点蚊香、挥蚊拍……仔细数数,人们驱蚊灭蚊的方法还真不少,驱蚊产品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少产品驱蚊效果非常好。驱蚊产品中的成分并不都是对人体没有影响的,有些产品长期接触还会对人体造成损害。驱蚊产品多种多样,在你不得不使用它们的时候,它对身体的影响和危害你又了解多少呢?这个夏天,让我们了解各种驱蚊产品,合理使用,安全驱蚊。

  盘式蚊香

  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癌症

  提起驱蚊产品,燃烧型盘式蚊香可谓历史悠久,是驱蚊家族的老大哥。盘式蚊香的主要成分是除虫菊酯、拟除虫菊酯类化学品。此类化学成分主要由植物除虫菊中提取,只要经过国家监测,符合标准,应该说是安全的。但是在使用此类产品时还应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燃烧。

  隐患:你或孩子是否在使用盘式蚊香时感到眼睛涩痒、气管干痒、鼻子不舒服呢?原来这种燃烧型的盘式蚊香在燃烧后会产生超细小的粉尘颗粒,就是平时所说的烟。有报道指出,点一盘蚊香放出的微粒和烧75—137支香烟的相同,它释放的超细微粒,可以进入肺部,并留在肺里,短期内可能引发哮喘,长期则可能引发癌症。

  部分人吸入后容易感到不适。轻微不适可表现为呼吸道刺激、咳嗽,严重症状可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特别是小孩,中医说小孩肺常不足,本身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受蚊香刺激更加容易出现不适。

  建议用法:对盘式蚊香燃烧产生烟尘过敏,或是家中有小孩的家庭,最好避免使用这类燃烧型盘式蚊香。

  电蚊香

  其杀虫成分一样危害人体

  电蚊香的原理是将杀虫剂(除虫菊精)吸入纸片中,利用热气蒸发出杀虫剂,一般药效可维持6~8小时。

  隐患:很多人都认为电热蚊香对人体的毒害比传统蚊香要小得多,而据有关专家介绍,实际上电热蚊香和传统盘式蚊香采用驱蚊的原理是同样的,是同样的原材料,盘式、液体、电热蚊香的有效成分都是具有杀虫成分的化学制剂,区别只在于它们的载体不同。

  建议用法:如果要使用长时间燃烧或加热型驱蚊产品,如盘式蚊香、电子灭蚊片、灭蚊液等,一定要保证室内通风良好,特别是夏天不少人习惯边开着空调边使用这种驱蚊产品,这种情形最好开个小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花露水、驱蚊水

  使用量不当容易刺激皮肤

  花露水以其清新的花香,加上涂在身上凉飕飕的感觉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花露水是用花露油作为主体香料,配以酒精制成的一种香水类产品。其驱蚊原理更是“天然”——利用蚊子不喜欢浓烈花香的特性驱蚊。驱蚊水中成分主要是驱蚊胺与酒精。

  隐患:据说花露水中酒精含量高达75%。酒精涂在皮肤上,能够迅速蒸发吸热,就是让你感觉凉飕飕的成分。

  然而酒精涂在皮肤上并不是无害的。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在身上涂抹含酒精浓度高的产品。酒精能够消毒杀菌,也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如果酒精浓度较高,皮肤敏感的人可能会出现过敏症状。

  驱蚊胺效果确实不错,但是驱蚊胺、酒精、香料对皮肤有刺激性,当皮肤比较薄嫩的人涂蚊怕水、花露水浓度过高,或涂的面积太大时,驱蚊胺和酒精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

  建议用法:对于驱蚊水、花露水等直接涂抹在皮肤上的驱蚊产品,家长在对小孩选用这类产品时,应选择浓度较小的产品,而且涂抹的量不要太多,1岁以下小孩尽量避免使用。

     相关链接
    ·按人体器官各自“生物钟”服药 能够让药的
    ·夏季“上火”有虚实之分 简单食疗能帮助你
    ·“世界杯门诊”有点忙 球迷高发肠胃病和低
    ·正确把握好五方面关系能够更好的推动中医药
    ·我国糖尿病人达9240万人 已经成为全球最大
    ·以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以便更好的
    ·北京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将构建分级诊疗格局
    ·广州176项新增医疗项目执行最高限价 试行
    ·9成药物无儿童剂型 专家吁政府给企业研发扶
    ·六大“成人病”威胁孩子健康 病根多缘因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18室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