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医疗卫生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三品一标”农产品超过8万 专家教你选购
2011-05-29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当前,人民最关心的还是买什么放心,吃什么安全。对生产周期长、消费需求量大的农产品,大家天天要吃,怎么选择和购买农产品,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

  怎样选购安全优质的品牌农产品?今天,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就安全优质农产品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读。

  如何挑选安全优质农产品

  问:我国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发展情况如何?老百姓在市场上怎么挑选?

  答:在我国,农业部目前主推的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包括四种,即全程标准化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三品一标”产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已超过8万个,无公害农产品5.7万多个,绿色食品1.7万多个,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农产品接近7000个,登记保护的地域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近600个。据统计,已通过认证登记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已超过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三成。

  我国对“三品一标”实施的是官方认证,四类产品都有自己的独特识别标识。消费者在选购农产品时,可以通过查看标识和相关认证证书来识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在选购时比较好识别,经常能见着标志。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鲜活农产品为主,大多数产品上市销售时没有包装,但不少生产经营者都随产品附有认证证书或认证说明。

  “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如何保障

  问:“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有哪些保障措施确保其质量安全

  答:“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规模大。认定的“三品一标”产地平均生产经营规模超过1000公顷,相当于1.5万亩,而且认定的地方50%实现连片种植管理、基地化生产,75%的认证单位依托基地带动农户,每个认证单位平均带动农户超过1200个。二是经营组织化程度高。“十一五”期间,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占“三品一标”认证单位总数的比例由25%上升到75%,其中获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0多家,超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一半多。

  为保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公信力,农业部门采取了严格的证后监管措施,对认证农产品实行年度例行监测、监督抽查、生产年检、标识督察和检打联动制度,设立了到期复查和淘汰退出机制,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上市认证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最近几年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显示,“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三品一标”产品市场前景如何

  问:目前,广大农民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怎么样?

  答: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农产品生产不但要追求高产和利益,更要安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生产出什么样的农产品才有人要、安全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已成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最关心的事。目前,“三品一标”已成为广大农产品生产生产的最基本目标。而且,由于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规格等级大幅提升,比较好地实现了认证产品快捷入市和顺畅销售,同时市场售价也较之同类非认证产品高出一定水平。

  据统计,2010年全国“三品一标”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4000亿元,出口额接近40亿美元。调查显示,“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有效辐射带动所对接生产基地农户人均年增收130元。(李 慧)

 相关链接
·杭州出台标准严控中药硫磺熏蒸 剑指行业潜规则
·女生服避孕药避高考“撞上”经期 专家称有害健康
·卫生部:综合医院要把中医药发展纳入整体规划
·“湖南省急救药品配送服务中心”成立
·上海工商部门迅速查控台湾“悦氏运动饮料”
·中国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12万
·妇科小手术伤及膀胱 女病人被迫摘除右肾
·湖南食品行业建诚信信息服务平台
·北京残疾儿康复补助标准大幅提高
·多家行业协会发自律倡议:自制食品须公示添加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