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平 李永晖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狼各庄西村的村民代表与村干部清理核查了本村的35份合同,对出租土地重新测量,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发现承租方多占用村集体土地61亩。这是北京市大兴区国土分局联合区农委等部门于2008年6月启动清理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工作的一幕。目前该区14个镇509个村共清理合同12658份,找回了多占用村集体的近千亩土地。 找回土地千亩,增收6000万元 一尺一尺地重新测量,把多占的土地找回来。通过合同清理,大兴区查出实际出租土地超出合同面积近千亩。 2003年,大兴区西红门镇星光社区引进一家企业,当时合同规定占地面积为17.5亩,在此次合同清理过程中,通过实际测量,发现该企业实际占地22亩,超出合同规定4.5亩。于是该村集体与企业签订了补充协议,一年增收13万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找回土地,更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旧宫镇庑殿三村一个50亩的土地租赁区,原有20户小企业,环境脏乱差,不规则的矮小工棚随意搭建,每年上缴租金仅30万元左右。通过这次合同清理,该村经过协商与补偿,小企业迁出,小厂房彻底拆除,收回了宝贵的土地,并请设计部门进行专项设计施工,建成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有5家规模企业入驻,年租金达400万元,该村村民年底人均分红9000余元。2005年以前该镇19个村租赁收入5800万元,目前已达到1.2亿元。 合同清理,追回了农民应得的利益。黄村镇侯村占地152亩的农贸市场,通过合同清理,村民们追回了租金208万元。同时,与承租方重新签订了合同,租金由原来较低的每亩2000元提高到3000元,并将逐年递增。旧宫镇南街一村2005年的集体收入仅有600万元,如今拆除了小厂房,村民入股,今年的集体收入达到1200万元。放眼整个大兴区,通过合同清理找回近千亩土地,共增加农村集体收入6118万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排查万余份合同,涉及土地68万亩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多占土地,与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较低等有关,导致许多村级组织签订的经济合同不规范,造成土地资源流失。 由于当时没有准确丈量,有些仅凭目测或印象,实际占用面积与合同租赁面积严重不符,影响了集体收入。部分租金低于同期平均水平,某些项目根本没有书面合同,只是村干部和承租人口头约定。此外,土地租赁出去,厂房没有统一规划和要求,建设规格不高,基础设施不健全,所引进的企业平均利润不高,同时给环境、能源利用、交通、社会治安等带来极大负担。为改变这一情况,大兴区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法律”的原则,开展清理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工作。 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机构,各镇成立了经管站、司法所、审计科、信访办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合同清理领导小组。各村建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参加的工作小组,并对工作小组及财务专管员进行相关培训。509个行政村,12658份合同,涉及68万亩土地,2000多名工作人员展开拉网式排查,逐村逐份审查合同并备案。各镇各村,随处可见村民代表使用各种工具重新丈量土地、画图备案,有的村利用区农委的GPS系统准确定位测量,黄村镇立垡村党员代表陈锁柱参与了村里土地丈量的全过程:“通过实地测量,村集体对村里土地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百姓也更加放心。” “六统一”规范合同,维护农民利益 2008年8月,礼贤镇田家营村的一座废旧砖厂以每年6万元的租金出租给一家养殖场,决定合同的不再是村干部,而是全体村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村干部在村民代表会议上提出出租提议,获得初步认可后,告知镇相关部门联合进行事前协商,再将协商结果提交村民代表大会会审,经村民一致通过后进行公开的招投标。村民说:“村里的大事小情,全是我们村民自己做主,合同怎么签,村民说了算。” 大兴区以这次合同清理工作为契机,将村级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做到“六统一”,即统一合同文本、统一合同编号、统一建立台账、统一登记备案、统一信息录入、统一监管措施。今后还将严格合同管理的10项程序,审查合同双方资质,由村民民主决策,竞价承包,公开公示,年终审计监督。 合同清理解决了土地流失问题,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维护了农民的正当利益,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清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千亩土地“失而复得”,不仅提高了土地效益,还追回了农民应得的利益,北京市大兴区国土分局依法清理农村集体合同的做法取得不了不小的成效。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减少土地流失,要将每个工作细节都落到实处。在签订合同前要制定具体、详细的规则,事后的监督也要有力度。否则,为找回流失的土地而出动上千人,对万余份合同、几十万亩土地进行排查,这样的行政成本有点高。 ———编后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