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资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实施找矿突破战略面临重要机遇--中图社
2011-03-20

  地质[DiZhi]找矿突破已经酝酿了好几年。经过“地质[DiZhi]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行业内的认识越来越统一,思路越来越清晰。尤其是去年6月份杭州召开的“百家地质[DiZhi]队长会”和去年11月份在郑州举行的“全面推进地质[DiZhi]找矿新机制座谈会”,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推出了“新机制”和“358目标”两面旗帜,构成最终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方案。

  在日前召开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座谈会上,国土资源[ZiYuan]部部长徐绍史用了两句简短的话“势在必行、恰逢其时”对当下的找矿形势进行了一个精确的概括。徐绍史部长为何会作此论断呢?

  势在必行:有需求、有要求、有可能

  需求刚性的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国[WoGuo]对矿产资源[ZiYuan]的消耗有过一个评估,但这个评估到2009年就已经被全线突破,而且突破的幅度很大,最少的突破50%,多的突破100%。“十二五”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快速推进。这“三化”的实现对资源[ZiYuan]的需求是刚性上升。尽管我国[WoGuo]已经提出要围绕着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实施节约优先的资源[ZiYuan]战略,但实现资源[ZiYuan]节约型经济的转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可以预见的“十二五”、“十三五”,对资源[ZiYuan]的需求依然会持续上升。

  在日前召开的矿业企业行业协会座谈会上,有色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说,2005~2009年五年时间,10种有色金属产量从1600万吨翻到3200万吨。翻了整整一番,才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去年我国[WoGuo]的GDP接近40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23.8%。这样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资源[ZiYuan]来支撑,未来的发展对资源[ZiYuan]的需求必将持续上升。

  资源[ZiYuan]供给的刚性制约。虽然有60年的地质[DiZhi]找矿工作基础,但发展至今,我国[WoGuo]可以开发利用的探明矿产储量已所剩不多。特别是近30多年来,在我国[WoGuo]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至少有15~20年的时间,整个地质[DiZhi]找矿工作与体制改革的整体步伐不适应,地质[DiZhi]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地质[DiZhi]找矿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ZiYuan]保障的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资源[ZiYuan]的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油气以及一些大中矿产,对外依存度接近50%,有的甚至超过了50%。目前,虽然一些矿业单位开始“走出”寻求资源[ZiYuan],但是受国际大矿业集团、成本、技术等方面的制约,“走出去”寻求资源[ZiYuan]并不能解决我国[WoGuo]经济发展的资源[ZiYuan]瓶颈。资源[ZiYuan]供给的刚性制约与需求的刚性上升,这对现实的矛盾是我国[WoGuo]目前所必须解决的。

  党中央、国务院有要求。近年来,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都先后到国土资源[ZiYuan]部视察指导工作,并对地质[DiZhi]找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是地质[DiZhi]工作者努力实现找矿突破的压力和动力。

  需求刚性的上升,资源[ZiYuan]供给的刚性制约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和要求,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谋划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势在必行!

  

  恰逢其时:找矿突破具有基础

  资源[ZiYuan]潜力巨大。我国[WoGuo]矿产资源[ZiYuan]的潜力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低、浅、少。所谓“低”就是基础地质[DiZhi]工作的程度还很低。到目前为止,我国[WoGuo]陆域仅完成了1∶100万和1∶25万的区调,1∶5万的区调才覆盖了180万平方千米,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只有一幅1∶100万的地质[DiZhi]图,地质[DiZhi]工作程度很低。反过来,也表明了我国[WoGuo]地质[DiZhi]找矿还有很大的潜力。“浅”就是指现有的绝大多数矿产、矿山,勘查和开采的程度一般也就是300~500米,深部勘查开发的为数不多。上世纪我国[WoGuo]的勘查技术水平、装备、理论认识较低,制约了对深部资源[ZiYuan]的勘探开发。通过近年来实施的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在230座危机矿山当中实施深部和外围找矿,有133座矿山通过危机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之后,发现了储量都达到中等中型或者大型矿山的水平,证明了我国[WoGuo]深部资源[ZiYuan]储量潜力巨大。“少”就是指现在探明的资源[ZiYuan]量占资源[ZiYuan]潜力的比重低,绝大多数已探明矿产资源[ZiYuan]量只是潜力评价出来资源[ZiYuan]量的1/3左右。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院士专家们一直反映,搞一次潜力评价,我国[WoGuo]的资源[ZiYuan]量会涨一块,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地质[DiZhi]找矿工作本来就是探索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通过潜力评价,对地质[DiZhi]条件、成矿条件、资源[ZiYuan]条件的认识又深化了,就会新发现一批潜在资源[ZiYuan]。

  我国[WoGuo]有良好的地质[DiZhi]工作基础。我国[WoGuo]地质[DiZhi]工作60年的积累,特别是近12年的国土资源[ZiYuan]大调查,1∶5万的区调已经覆盖180万平方千米,国土资源[ZiYuan]大调查还发现了9万多个异常,400多个大中型矿藏。近三年,资源[ZiYuan]潜力评价、储量核查和矿业权核查,这些基础性地质[DiZhi]工作的开展也为地质[DiZhi]找矿突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我国[WoGuo]从理论、技术、装备,一直到队伍,都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去年西南抗旱,14个省、7个部的直属单位1万多人,打了2700多口井,成井率87%。在这一工作中,使用了很多新的仪器设备、钻探设备,打井速度非常快。今年山东、河南等北方八省的干旱,国土资源[ZiYuan]部继续组织各地的力量进行打井抗旱。基础工作的作用在抗旱打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找矿投入持续增长。2010年我国[WoGuo]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大约330亿,同比增长27%。在这“330亿”里面,属于财政性投入的接近100亿,增长了9.4%,占整个投入的比重接近30%;社会资金的投入230多亿,增长了35%,占到整个投资规模的70%左右;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之比是1∶2.4。前两年,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之比最多是1∶2。这个趋势说明财政投入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在目前,国家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政策,限制资金进入楼市进行炒作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外汇储备、储蓄余额以及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将在市场中寻求利润。目前,矿产勘查开发还是一个回报率较高的领域,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投入到矿产勘查开发领域的资金还会持续增加。

  “大讨论”为找矿突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自2009年3月份开始,国土资源[ZiYuan]部在全系统、全行业发动了一场“地质[DiZhi]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从思想理论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围绕着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范标准三大方面展开了讨论。这次大讨论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地质[DiZhi]找矿新机制,即:“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新机制比较好地反映了市场机制在地质[DiZhi]找矿领域里面的特征。实践层面,在地质[DiZhi]找矿行动中,总结出了青藏专项经验、新疆“358”经验、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等。这些经验、模式大都是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典型。在大讨论中,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对于整个地质[DiZhi]找矿事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次大讨论中,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共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相当一部分地勘单位在实践探索中,实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些改变为找矿突破的主力军——地勘单位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目前,找矿突破正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契机。“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并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无论是关键时期、攻坚时期、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地质[DiZhi]找矿来说,都是重要的机遇和契机,必须抓住机遇,很好地谋划、制定、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

     相关链接
    ·可燃冰将被纳入“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国图
    ·实施找矿突破战略面临重要机遇--中图社
    ·以思心听,闸门洞开--中图社
    ·河南有色的“十二五”找矿蓝图--中国图鉴社
    ·我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中华人
    ·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经验
    ·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中图网
    ·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避免影响能源
    ·海洋部门加强放射性应急监测--中国图鉴社
    ·航遥中心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在“省部合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