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质[DiZhi]矿产勘查局第一地质[DiZhi]大队,被誉为“火焰山边不谢的地质[DiZhi]之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TaMen]在新疆找铁找煤会战中战果累累,是名副其实的功勋地质[DiZhi]队;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他们[TaMen]走出一条“勘查开发[KaiFa]一体化、探采工贸一条龙”的发展[FaZhan]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KaiFa]战略,他们[TaMen]在地质[DiZhi]找矿突破“358”项目[XiangMu]中更创佳绩,取得一批重大找矿成果。为什么一个地质[DiZhi]队有如此大的创新能力?他们[TaMen]在时代变化中如何适应新的要求并走出自己的发展[FaZhan]之路?这朵“不谢之花”的动力源泉是什么?3月中旬,记者一行来到新疆采访,亲身感受到一大[YiDa]队地质[DiZhi]人的精神。
创新机制解决发展[FaZhan]困境,提前谋划打开良好局面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地质[DiZhi]村”里,有多家地质[DiZhi]队的住宅小区,这里原本一片荒凉,如今已成为昌吉州的繁华所在。记者一行走进一大[YiDa]队的小区,看到一幢幢居民楼被绿树包围,路面干净整洁,各类生活设施完备,老人和孩子坐在楼间的大理石凳上晒太阳,安详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建设这片小区,一大[YiDa]队共投资5000多万元。
“这些都得益于大队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一大[YiDa]队党委书记胡建明说:“勘查立队,矿业富队,是一大[YiDa]队的发展[FaZhan]思路。如今,大队直接和间接控股10余家企业,联营4家企业,参股6个公司,每年承担地质[DiZhi]勘查项目[XiangMu]60余个,矿业开发[KaiFa]涉及铁、金、银、铜、铅、锌、石材等10余个矿种。2010年,全队总产值达12亿元。”
如此大好局面,是一大[YiDa]队长期以来坚持探索创新的结果。
早在1981年,一大[YiDa]队就有了开发[KaiFa]矿业的初体验——这在当时全国地勘单位中也是超前的举动。该队从下属16个单位中抽调47人组建了第一支采矿队,在托克逊硫磺山矿区开采铅钒矿石1996吨,当年收益70多万元,一举结束了地勘单位只找矿不开矿的历史。1985年,一大[YiDa]队得知自治区钢铁公司矿石供应紧张,主动上门与八钢签订了供矿石1万吨的合同,组建了57人的采矿队奔赴鄯善县尖山铁矿,并抽调20辆汽车组成专门的运输队。当年采供矿石2万吨,收入38.38万元。
“1993年是一大[YiDa]队历史上少有的困难时期,当时面临很多难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上级下达任务变为自己找项目[XiangMu];近1/3的职工面临下岗;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大部分设备老化。”一大[YiDa]队总工程师桑少杰对记者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也是当时全国地质[DiZhi]队伍面临的困境。好在一队此前有矿业开发[KaiFa]的经验,于是,他们[TaMen]果断地提出了把矿业开发[KaiFa]作为大队经济发展[FaZhan]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队对两个黄金选冶厂进行扩建,并新建了梧桐沟铁矿,妥善安置了90%以上的下岗职工。全队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了36.1%,从此走出了低谷。
近年来,一大[YiDa]队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FaZhan]的有利机遇。他们[TaMen]先后与新华联公司、中亚华金公司、神华集团、国投公司、山东鲁能集团等疆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开发[KaiFa]矿产资源,扩建、新建了多家选矿厂,开发[KaiFa]了多种新矿产品。为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一大[YiDa]队还控股成立了新疆宝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十二五’期间,我们最基本的任务是围绕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积极参与‘358’项目[XiangMu],争取在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带上有新的突破,为自治区经济发展[FaZhan]作出新的贡献。”胡建明说,“同时,继续和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深入合作,一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另一方面保障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找矿突破。”
“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GongZuo],东疆的地质[DiZhi]工作[GongZuo]程度已经比较高,发现新矿产地的难度加大。我们打算向昆仑山、西天山等‘高、难、险’地区进发。同时,寻找合适的机会走出国门,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等周边国家进发。”谈起未来的发展[FaZhan],一大[YiDa]队领导层的眼光已经飞跃了东天山。
矿业开发[KaiFa]反哺地质[DiZhi]勘查,技术创新助推找矿突破
记者一行在新疆采访,耳闻目睹这个西北边陲由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KaiFa]发生的巨变。丰富的资源前景如同一眼眼清泉,吸引来一大[YiDa]批企业在这里扎根,荒芜的戈壁滩上一个个“绿洲”正在形成和发展[FaZhan],处处充满着生机和希望。
如此好的发展[FaZhan]形势,地质[DiZhi]队功不可没。近年来,一大[YiDa]队取得了辉煌的找矿成果,其中包括发现了鄯善县彩霞山特大型铅锌矿和库木塔格世界级钠硝石矿,在沙尔湖煤田取得可喜的找煤成果。
创新,永远是一大[YiDa]队找矿的动力。桑少杰说:“首先从单一目标找矿向综合找矿转变。在开展工作[GongZuo]时把所有矿种都考虑进去,效果倍增。彩霞山铅锌矿就是在找铜矿时发现了铅锌。其次是深部找矿,随着地质[DiZhi]工作[GongZuo]程度的提高,寻找地表矿和露头矿的难度逐年增大。2008年,大队提出了‘向500~1500米深度要矿’的口号,开创了自治区利用自有资金在老矿区深部外围进行探矿增储的先河。”
重视技术创新,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也在找矿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沙尔湖煤田勘查项目[XiangMu]负责人王世新说:“在沙尔湖煤田勘查过程中,采用地震方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们根据矿床特征果断采用重力方法,迅速圈定了工作[GongZuo]区,为钻探布孔提供了依据。”
在鄯善县彩霞山铅锌矿深部找矿示范项目[XiangMu]中,项目[XiangMu]负责人、一大[YiDa]队副总工程师彭明兴带领他的团队多次召开技术讨论会,对矿区含矿层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物探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采用“构造形态与岩相变化研究(含矿层)+重力(富矿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瞬变电磁TEM(含矿层)+钻孔原生晕(矿化方向)+钻孔验证”的组合方法,他们[TaMen]在深部找矿工作[GongZuo]中多次取得重大发现,圈定并评价了彩霞山铅锌矿深部的矿体特征,使彩霞山铅锌矿达到了特大型规模。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使地质[DiZhi]勘查工作[GongZuo]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FaZhan],更好地为找矿服务。”胡建明说。
此外,在制度保障方面,一大[YiDa]队建立起找矿的保障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了找矿——开矿——回报补偿——再投入找矿的良性循环。
桑少杰告诉记者,过去的五年,一大[YiDa]队自筹资金投入找矿超过两亿元,超前投入为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奠定了良好基础。大队近年来还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购买先进设备,并建设了东疆最大最新的化验室。如今每名地质[DiZhi]技术人员都配备了“新四件宝”——快速分析仪、数码相机、手持GPS、笔记本电脑,大大提高了地质[DiZhi]工作[GongZuo]进度和质量。
“对地质[DiZhi]找矿项目[XiangMu]的管理,我们的原则是一切以找到矿为目的。只要采用的技术方法合理,把钱用在找矿上,我们会追加项目[XiangMu]经费。”桑少杰说,这也是一大[YiDa]队实行的地质[DiZhi]找矿保障机制之一。
一大[YiDa]队还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上向地质[DiZhi]技术人员倾斜。野外地质[DiZhi]人员的绩效工资系数明显高于矿山企业和机关后勤等人员,年收入要高出几万元。大队还设立找矿奖,对找矿成果突出的项目[XiangMu]给予3万~5万元的奖励。这些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地质[DiZhi]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TaMen]充满干劲,满怀信心。
从帐篷到空调车,“三光荣”精神不变
沿着戈壁滩上笔直的公路,记者一行来到新疆地矿局某地质[DiZhi]大队驻地,远远望去,根本看不到想象中的帐篷,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营房车,颇感意外。走进驻地大门,踏着用钢丝网铺成的道路,记者一行走进每间屋子参观。宿舍、会议室、厨房、餐厅、浴室等应有尽有,俨然就是一个浓缩的现代化办公生活场所。每间屋子都有空调,将严寒酷暑拒之门外。宿舍干净整洁,两三名队员住一间,写字台、床头灯、电源插座等用品齐全;会议室十分宽敞,配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厨房里有冰箱、冰柜、灶台等,还有一台价值数万元的饮水净化机……
这样的工作[GongZuo]环境,在新疆已经比较普遍。桑少杰告诉记者:“一大[YiDa]队的营地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建设的,地质[DiZhi]队员的工作[GongZuo]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新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奋斗’两个字上。条件好了,设备先进了,工作[GongZuo]任务也更重了。今年,全队百余名地质[DiZhi]队员承担了3亿余元的项目[XiangMu]。野外工作[GongZuo]量是一部分,编写报告和进行综合整理、综合研究的任务十分繁重。没有奋斗精神,是难以完成的。”
如今,年轻人渐渐成为了队里的主力军,他们[TaMen]继承着“三光荣“精神,并将其升华。
2000年夏天,大队副总工程师彭兴明和几名年轻人带着简易行李,在离分队驻地65公里的红柳沟矿点填图找矿。分队的车辆在给他们[TaMen]送给养时,被突然而至的洪水淹没,所有物资全被冲走,简易小路也被洪水冲坏。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TaMen]每天只能吃煮海带。因长时间吃不到新鲜蔬菜,身体一度缺乏营养,嘴唇变成了灰黑色,并且严重干裂掉皮,但他们[TaMen]依然坚持开展地质[DiZhi]工作[GongZuo],并于当年发现了盘龙沟金矿点。
二分队副技术负责人甘继军今年三十出头,在野外颇有“拼命三郎”的作风。有一次他和同事一起去测量一处剖面,由于地上草长得很高,看不清路面,不小心把脚崴了。他怕影响工作[GongZuo]进度,不顾同事的劝说,坚持要测量完才回去,硬是一瘸一拐地把剖面测量完,夜里十点多才摸黑回营地。
去年春节,来自四川的女孩虞文英是在营地里度过的。由于钻孔仍在施工,离不开人,她必须坚守阵地。虞文英来一大[YiDa]队六年,如今已成长为九分队的副技术负责人。她所在的分队2009年4月出队去沙尔湖矿区,不久前刚收队回来,她向记者讲述了沙尔湖的春夏秋冬:“春天,印象最深的就是风大。记得去年4月的一天,风刮的特别大,连门都出不去,沙尘透过窗缝、门缝进到屋里来。由于没法做饭,同事们只好拿出饼干、方便面等食物救急。夏天特别热,地表温度达50多度,一出门就感觉热浪滚滚。因此我们每天很早就出工,想尽早回来,在室内整理材料。但由于任务很重,常常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然后再整理材料到凌晨。秋天,又一场大风刮起来,一刮就两三个月。冬天实在是太冷了,特别是刮风的时候,手指尖像针扎一样,出门不到五分钟,手就会变成深紫色,麻木得半天恢复不过来。”虞文英说,“我无法想象老一辈地质[DiZhi]队员在帐篷里如何度过这样的春夏秋冬,但也正是他们[TaMen]的精神,影响着我们这些后来者。”
“在旁人眼里,我们的生活枯燥无聊,还要在戈壁滩上忍受寂寞,但我们打心眼里喜欢这工作[GongZuo]。”来自吉林的小伙子孙海怀说,“遇到难题,经过讨论研究,调整技术方法获得成功后,那种喜悦是难以形容的。找到一个矿,就像是亲手把一只鸡蛋孵化成小鸡,特有成就感。”孙海华说,在野外的日子里,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小沙丘上看落日,“实在是太美了”。
由于早年南征北战的经历,一大[YiDa]队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DiZhi]人。如今,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这支队伍。他们[TaMen]从热爱地质[DiZhi]工作[GongZuo]到慢慢爱上这片戈壁,在这里安家,为地质[DiZhi]事业默默奉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