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归去来兮 如今,尹鸿在清华园里再也不用担心被人误认为“船舶系”教授了。甚至于,在校医院看病和检查身体时,他和那些经常在媒体上就社会问题和现象发言的老师,都会被医生们认出来。尹鸿所在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早已跻身国内同类院系前五名。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坐在清华大学丙所里,李强则笑眯眯地谈起自己的跨学科研究。在1949年之前,这里是学校教务长的住所,旁边是校长所住的甲所和秘书长所住的乙所。他曾经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镛教授共同进行了“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下一步,他还计划和经管学院进行合作。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他所领导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涉及到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全部文科学科门类,共有8系、4所、3中心和29个机构,共有博士生导师87人、硕士生导师150人左右,业已跻身学界前列。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根据《科学技术管理》发布的中国大学2010年评估材料,清华文科已升至第6位。在英国UK-QS国际学科评估中,清华的社会科学2009年位居43位,艺术与人文科学名列53位。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从学校的整体格局来看,清华文科的建设与清华本身的发展早已紧密相连,按照前校长王大中的说法,即“没有一流的人文科学,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2000年,清华文科的日常管理机构“文科建设处”成立,引进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规划处处长任首任文科处处长。2006年,《清华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其中提出要“稳定持续地支持文科建设”。两年后,校长顾秉林强调,文科建设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相比这些看得见的数据,文科对清华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滋养。“文科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文科本身会发酵。”刘东说,“更何况文科更是目的,而理科才是工具,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教人,否则你教育得再好,他也可能替萨达姆服务。”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了?”刘东不禁畅想说,“就是忽然看见一个人走过来,你看他的面容和举手投足,有种君子之风,如果清华走出来的同学既有现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又有国学的气质和底蕴,那么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今后中国有价值的建设者。”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这当然也是百年来清华培养人才的目的。1911年成立之初的留美预备学校,那批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年轻留学生中,有闻一多、罗隆基和萨本栋等人。1925年成立大学部,1928年变为国立清华大学,北伐战争中、学生运动中,都有清华爱国青年的身影。后来以“科学救国”而著称的清华物理系,则培养出了王淦昌、钱三强、赵九章等“两弹一星”功勋者。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及至1952年院系调整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了培养“红色工程师”的说法。蒋校长不只希望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希望“不管你们到什么地方,都要成为共产主义的播种者”。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多年后,当这所大学恢复文科时,首先考虑的依然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正如王大中所说的那样,清华要突破以往主要参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因为清华在中国的地位以及国家对清华的期望,“远比MIT之于美国要高”。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那些当年离开的文科教授们,很难想到自己还会有回来的一天。在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大会上,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宣布,将父亲的两万余册藏书捐给这个新学院。陈岱孙被聘为经管学院首批名誉教授,据说这位一代经济学宗师在弥留之际,突然对护士说:“这里是清华大学。”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对于这些故人来说,最难忘的建筑之一可能是清华学堂。这座始建于1909年的小楼,早在清华之始就投入使用。她曾经被用作学生宿舍,也曾是学校领导的办公场所。最为重要的变化发生在1925年,这一年,“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成立,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考古学家李济、文学教授吴宓开始在此教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如今,这座两层小楼的远处,有一栋红色的三层小楼。这个名叫“立斋”的建筑物,是如今清华国学院的办公所在地。就在它们之间,有久负盛名的大礼堂。在这座始建于1917年的建筑里,即将留美的孩童们憧憬着大洋彼岸的美丽新世界,爱国青年们讨论过“一二·九”运动是否该上街游行,来访的外国总统站在讲台上进行过演讲。 本文来自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无论如何,有一样东西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礼堂内穹顶上的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人文日新”四个大字。(记者 杨芳 王波) 本文来自织梦
|